中国人权网首页  | 最新文章  | 在北京  | 在上海  | 在福建  | 在甘肃  | 在新疆  | 精华文章  | 图片报道  | 视频报道  | 分析评论  | 重要解读文章  |
  人权网 > 专题 > 特别报道 > 人权行动在中国 > 在福建
福建诏安百姓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
作者: 黎萌   发布时间: 2014-08-13 09:00:17   来源: 国际在线
 

  在闽粤交界的福建诏安采访,县纪委常委、诉求中心副主任李钟发对2011年当地“11·12”事件仍记忆犹新,他表示,正是这起有基层干部参与的当街碾死人的严重事件,让诏安县痛定思痛,县委很快研究建立并实施了干部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机制。


  “车主先是调戏人家的夫人,然后又开车撞人致死,车上还有一个乡镇干部,没有制止这一做法,尤其是撞死人之后没有立即报警或报120抢救,所以干部作风不抓不行。”

  “11·12”可谓是诏安出台这项让干部眼耳向下的工作方法的导火索,但李钟发认为,更广泛和深层次的原因是干部的不作为和群众观念不强,另外,当地基层的信访工作也比较薄弱,群众诉求渠道不够畅通,群众遇到事情不知道找哪里。

  记者了解,群众有不满或苦衷也只能到信访局走一走而已,而信访局也只不过让群众交上书面材料,登记后批给乡镇相关部门,有踢皮球的现象。“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久拖不决,小事拖成大事,易事拖成难事,导致群众很多不满,政府的公信力很低。”李钟发说。

  2012年2月,《诏安县关于建立干部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公布,要求干部定期、定点接待群众,不定期深入基层走访群众,每位机关干部每年下基层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

  两年半过去之后的今天,记者在诏安县南诏镇镇政府看到了如下的工作流程:一年365天,每一天镇里都有一位领导班子成员专门负责接待群众来访,每周一下午,镇里只留下书记和镇长两个人固定接访,其他领导都要下到各自挂点的社区(村)接访,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下午,诏安县的挂点领导还固定来镇里的诉求中心接待群众。

  “通过这样的办法,群众的诉求渠道一下子就很丰富了,可以找到县领导,也可以找到镇里的主要领导,还有分管的镇领导。”南诏镇副镇长许舒艺说。

  记者注意到,制度施行至今,不仅当初干部定期定点接待群众的要求已经稳扎落实,不定期深入基层走访群众的要求在南诏镇也已变为定期制度,而且,镇领导每年下访的总时长已达50余个半天,累计大幅超过不少于15个工作日的要求。

  “过去我们诏安的百姓喜欢上访是出了名的。”诏安县四都镇书记谢添贵说,现在上漳州、上福州的都很少。

  “村里每天都有人值班,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制度了,以前有事就去派出所,现在村民大小事都爱去村部,村干部一协调就给解决了。”四都镇林头村村民李顺东告诉记者。

  李顺东说,现在每家都有一张村干部便民联系卡,上面村支书、村主任和各个村委的名字、手机电话都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村里诉求办的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随时找,很方便。

  来自诏安县纪委的统计显示,2012年至今,诏安县乡村三级干部下基层走访87555人次,受理群众诉求7174件,已办结6026件。

  谢添贵认为,有了制度的保障,未来百姓诉求的总量应该会逐渐减少。“刚开始有历史上沉积下来的问题要反映,所以第一年有200多件,现在越来越少,而且原来表达个人诉求的多,现在是代表公众利益的诉求多。”

  当地干部表示,下访是主动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群众的智慧很丰富,通过定期经常性主动下访,干部从群众中间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正是制定政策时需要的,群众不会讲空话,他们关注的都是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这样政府在推进工作时就会顺利很多。

  “从过去百姓上访到现在干部下访,这确实是一种干部作风的转变,而且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许舒艺说。

分享到:
[打印本稿][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
中国人权
主编信箱:editor@humanrights.cn|关于我们|版权与免责声明
值班电话:13651236230
主办单位:中国人权研究会
北京五洲泛华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57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