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超越 - 分论坛一 - 中国人权网

张静: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超越

2022-11-09 15:37:06来源:中国人权网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研讨会8日在京召开。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及人权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00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静在“分论坛一”上作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超越》的发言。

  以下为根据速记稿整理的发言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写入党章,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决定确定了中国人权观念、人权发展道路和中国全球人权治理方案的价值基础,是人权研究领域一个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命题。长期以来,普世价值既是国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国际人权话语。现在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方案,也举起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面旗帜,同样需要将其塑造成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区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以证明中国方案不是对西方的成功或不成功的模仿。

  正如不能用西方定义中国一样,中国方案及其价值基础的构成,也不能仅仅止步于讲清楚他们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差异,中国的理论创造不是以实用性为标准简单的将重大元素做了一个拼盘,而是有自己的历史逻辑,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普世价值的批判不仅由来已久而且非常深刻。因此,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更在于从价值主体、价值体系结构、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对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对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超越。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了一种双层双核的价值体系结构。

  所谓双层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既要奔赴理想的共同体,又要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因其有理想,所以它不是资本主义普世价值造就的虚假的共同体。因其着眼于现实,它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所谓双核结构,则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伦理维度上,既有唯我的考量,也有利他的指向。当下全球人权治理面临很多罕见的难题,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必须是有难同当的共同体,是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过渡形态,丰富了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采用了超中心主义的价值实现方式。

  超中心主义的立场意味着对任何制度背后的民主观均不做整体性的价值判断,不以任何民主实践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优势或成功而整体性的否定其他制度所坚持的民主形式,这与西方霸权主义的民主推广方式迥然相异。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通过民主这一价值的实现,实现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合作,这也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中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当中的紧张关系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价值实现方式的创新,既与中国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关,同时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权发展进程一脉相承。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人权方案的模仿,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翻版,而是遵从中国人权发展,是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