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昌邑: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2022-07-18 11:23:12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作者:蒋欣然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的青阜农业综合体,田野依旧“金灿灿”的,丰收的气息还未退去。不久前,山东省农业专家组对这里的麦田进行实打测产,每亩产量最高达到574.61公斤。“在晚播的情况下,盐碱地每亩还能打出500公斤左右的产量,是比较高的情况。”这是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鞠正春发出的感慨。

  置身于此,很难相信这片金色沃野,几年前还是一片片放眼望去“白花花”的盐碱地、低产田。

  2015年,青阜村回来了一位“贵人”。经商多年的孙德东带着他攒了半辈子的积蓄回到村里,成立了青阜农业综合体,专注盐碱地开发。同年,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我打小生长在村里,看着父辈吃够了盐碱地的苦。如今,在外干出点模样,就想回村里带领村民把撂荒的盐碱地再种起来。”孙德东回忆说。

  改良盐碱地可并不容易,首要一步就是引水。“青阜这里,十年九旱,指望老天‘赏’雨,肯定不行。”于是,孙德东自掏腰包铺设了51公里的管道,将20公里外的潍河水引入农业综合体,并利用智慧化管控平台,引进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实现灌溉的精准管控。他还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海绵村庄”和“海绵农田”,在广袤田野中建设了大大小小的水库湾塘数十个,把附近村庄和田野沟渠中的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

  可改良盐碱地,光靠砸钱也不行,有些事还得依靠专家和借助科技的力量。近年来,青阜农业综合体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中专业院校组建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等,依托人才和实验室支撑,通过深翻压碱、提取地下卤水等方式,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成功建立起“先种植苜蓿、再种植棉花、最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模式。

  多管齐下,短短几年间,盐碱荒滩就变成沃野良田。“今年我们新购置了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其特点一是效率更高,再就是它的纵轴流滚筒更长,延长了脱粒时间,减少了机损,每亩地比传统机械能够多收10斤小麦。”青阜农业综合体部门经理刘朋来说。如今,依托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机制,青阜农业综合体已是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粮的“示范园”。

  近年来,综合体已累计投资1.2亿元,购置大型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装备300台(套),建成日烘干能力1050吨的粮食烘干塔和5000平方米的粮食储存库,形成耕、种、管、收、烘、储、销一条龙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在深加工领域,综合体开发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苜蓿等“青阜农业”系列农产品,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联动运营,实现线上销售年收入1600多万元。

  目前,青阜农业综合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等方式,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达到17个,全部流转托管土地面积达到10.2万亩,带领原本守着一片“白花花”盐碱地的农民,蹚出了一条“金灿灿”的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