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21 > 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 > 学术研讨会 > 主题发言第三阶段:中国人权白皮书的实践展开 >

赵树坤:人权白皮书30年——从应急反应到主动推进

2021-10-18 14:39:56来源:仁之言

\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赵树坤在“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上午在京举办“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基层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共70余人参加会议。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赵树坤作主题发言,摘编如下:

  赵树坤:人权白皮书30年——从应急反应到主动推进

  1991年11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人权官方文件,极大释放了人权研究和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中国开启的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外生色彩多于内生性,“应急反应“模式的定位大体是不错的,即“受到刺激,然后做出应对”。上个世纪80年代,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在全球面临困境。西方推行“人权外交”,对我国进行封锁,导致国家发展陷入被动。正是这些困境迫使党中央意识到,“人权问题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得认真对待一下。”

  从1991年到2021年,纵观这30年中国政府的人权白皮书实践,可以欣喜地看到,当初的“匆忙应对”已经代之以稳健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自觉推进”。截止到2021年7月,中国政府已经累计发布涉人权议题的白皮书成近100部。其中带有“人权”字样标题的白皮书23部,与人权相关联的白皮书近80部;内容涉及基本人权状况、妇女儿童人权、宗教信仰自由、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劳动与社保、农村扶贫、人权法治、发展权、环境保护、扶贫减贫、互联网言论自由、气候变化,等等。这些白皮书所表达的人权内容建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民发展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载体,也是中国政府励精图治推进人民权益保障的答卷。30年实践,白皮书文本中的人权概念、范畴、表达,自我完善的色彩愈来愈浓,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建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的探索正在稳步推进。

  “人权”是通行的国际话语,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成员。从发展的角度,中国政府继续推进人权事业上,要“自觉、自觉、再自觉”!既要坚持与世界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治理,不能固步自封、自说自话;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的地方性经验,整合多元力量,努力实现人权的制度和理论创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世界人权事业贡献中国的智识支持。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