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21 > 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 > 学术研讨会 > 主题发言第二阶段:中国人权白皮书的话语构建 >

李云龙:中国人权话语的创建

2021-10-18 14:44:18来源:中国人权网作者:仁之言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云龙在“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上午在京举办“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基层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共70余人参加会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云龙作主题发言,摘编如下:

  李云龙:中国人权话语的创建

  19世纪末,人权话语伴随西方思潮进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也使用了人权话语。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过保障人权的主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政策措施和施政条例。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再使用人权话语,把人权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权被视为负面词汇,不断受到批判。这段时间正好与中国同主流国际社会隔绝的时期相重合。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参与联合国活动后,这种否定人权、视人权为禁区的意识形态同联合国的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联合国成立以来,在中国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的情况下,国际人权获得长足发展,包括人权两公约在内的主要国际人权法已被批准实施,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等国际人权机构已经运作很长时间,联合国很多活动都从人权视角进行讨论。这时,中国就面临如何对待联合国人权机构和人权议题的问题。最初,中国采取回避态度,不参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活动,不接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不参加国际人权公约。但是,这在外交实务方面有实际的困难。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长期回避联合国人权活动是不现实的。1980年,中央成立了多部委参加的协作组,研究中国参加国际人权问题,并得出需要参加国际人权活动和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结论。此后,中国开始稳步参加国际人权活动。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领域已经承认人权话语的合法性。但是,整个80年代,国内主流意识形态仍然对人权持否定态度。在人权问题上,中国的国际立场和国内意识形态出现严重撕裂和背离。

  1989年以后,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人权攻势,利用人权问题孤立中国、压制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施加的人权压力空前巨大。欧美42名科学家甚至致信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称中国如不改善人权状况,将发动世界各国科学界人士断绝与中国往来。1991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就此信做出的批示中说:人权问题,回避不了,要认真研究和宣传。这一批示打破了国内人权理论研究禁区,开启了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进程。1991年春,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相继召开系列研讨会,就人权的概念、人权的历史发展、人权的意义、社会主义与人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报告,为构建中国人权话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在此基础上,《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于人权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建立起中国人权话语的基本框架。白皮书正面肯定人权,称人权是“伟大的名词”和“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使中国人权话语建设有了一个可靠的基础。白皮书用人权话语解释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建设成就,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一个为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政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全面保障人权。白皮书提出的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等观点,成为中国人权话语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代表着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的正式形成,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