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21 > 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 > 学术研讨会 > 开幕式 >

何志鹏同志在“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1-10-18 14:52:44来源:仁之言

\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院长何志鹏在“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上午在京举办“纪念《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基层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共7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院长何志鹏同志在会上讲话,摘编如下:

  何志鹏:中国体系化人权话语探索的第一步

  1991年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不仅是中国第一份人权的白皮书,而且是中国政府的第一份白皮书。这份白皮书给中国学界、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股全新的风气。30年后回望1991年的这个白皮书,有四个“第一”。

  首先,作为中国政府的第一份白皮书,开创了表达政府立场的一种形式,树立了表达政府观点和信息的一个典范。以前,我国经常通过人民日报社论或者社评的方式表达政府立场,它的厚度、深度、信息量都是受局限的。而通过白皮书这种方式,内涵就会丰富得多。所以,这是中国政府在政府立场表达、信息传递上的一个创举。

  其次,从内容上是第一次系统的总结中国的人权立场与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权在中国总被简单理解为是西方人的骗局。后来有了我们自己的人权白皮书,思想才得以端正。人权被认知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理想、共同追求。毛泽东在1945年6月11日曾经有一篇文章叫《愚公移山》。我1991年这份白皮书就是愚公移山。它移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民众在中国人权事业上的误解,移走了中国人权理论的发展障碍,移走了中国民众在人权问题上的敏感。1991年的这份白皮书是第一份强剂的脱敏药。所以,系统地总结中国的人权立场和实践,开启了中国人权事业名实相符的伟大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就是接着30年前的这批先贤的接力棒,在人权事业上继续前行,努力把人权话语做到更好。

  再次,从属性上,1991年的白皮书是第一次中国人权外交的努力。于今回眸,1991年白皮书显然是人权公共外交的成功尝试。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竟然是中国人权公共外交的第一次努力、第一个里程碑。但是这个里程碑成功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国内外专家对这份白皮书都给予高度肯定,很多学者也觉得有拨云见日之感。

  最后,在工作的程序上,1991年的白皮书第一次践行了政研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以前,很难想象一份政府文件主要由学者反复研讨来完成。现在,几乎每一本中国人权领域的白皮书都有学者的深度参与。第一份白皮书确立了这样一种模式,让我们受到了启发,以后就一直跟进。我相信,日后的白皮书会在这样的模式下继续前行、继续发展。

  1991年白皮书在开启山林阶段所形成的方向,特别是抹去人们心中的误解,形成我们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1991年的那份白皮书,真的不敢说我们的人权话语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我们会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人权事业走向一个更新的境界。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