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杨程晨:一次返乡之旅变成抗疫征程
2020-12-11 11:03:15   来源:中国人权网
  杨程晨,中新社记者,1月21日回到武汉探亲,隔日,加入新冠肺炎疫情前线报道组,坚守武汉86天,先后进入到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疫情核心区采访,发出一系列快速及时、客观公正、精准专业的第一手报道。

  2020年9月8日,受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同期】

  中国人权网:程晨,你好。

  杨程晨:你好。

  中国人权网:今年1月底的时候,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核心区,武汉的疫情防控处在最关键、最紧急的时刻。当时的情况下,接到前线报道这样一个工作安排,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杨程晨:我是1月21号正常返乡,就是过春节嘛。我是武汉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谁也没有想到疫情的发展会到封城这样一个地步,当时没有这样的心理预期。实际的情况是,没有具体的一个人说,杨程晨你明天去参加这个工作可不可以?其实没有这样的一个时间点。

  1月20号晚上,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1+1”白岩松采访的时候,向外界公布了这个疾病。作为记者本身的职业,你对这个事情是天生的好奇,你会想方设法地去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事情。作为记者,你会觉得是不是需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然后就跟湖北分社联系,加入了这样一个报道,觉得这就应该是你的一份工作。

  1月22号晚上10点的时候,武汉市指导组对外发出了通知:23号早上10点开始,武汉将进行封城。23号一早,我们前线报道组这个团队就成立了。接下来就开始了将近三个月的这样的工作。其实,有点来不及想是激动或者是害怕,因为当你知道这样一个消息,遍地是新闻,所有的地方都在发生新闻,然后分社又缺人,这时候后方前方的领导都希望我们能挖掘到更多的新闻事实,他会派给你一个两个三个这样的工作,你其实是在应接不暇当中开始了你的工作。

  中国人权网:当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这些风险,只是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后来想起来会有一点点后怕,是吧?

  杨程晨:一定会有的。我接到第一个出去采访的工作任务,是1月23号中午的时候,就是封城过后大概三四个小时。我们前线告诉我说你带一个摄影记者、一个视频记者,前往武鄂高速的出城口,我就开着我的车,载着我的两个同事一起前往。我的这两位同事头一天刚刚去完协和医院的发热门诊,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开始工作,其实心理压力会非常大。马上就是年三十,你很可能还会跟自己家中的长辈、年事已高的老人见面,你会担心让一家人都跟着你出事情,你会非常的担心。回想起这个过程,其实还是挺后怕的。

  中国人权网:刚刚您有提到封城,封城是“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我们也知道,当时武汉市民对此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和奉献。在这个封城期间,武汉市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杨程晨:谁也没有想到封城会持续76天的时间。76天的时间,武汉市民是有好几个变化的,就是有不同的阶段。1月25号一直到2月上旬的头几天,那个时间是封城的最开始,谁也不知道封城意味着什么,这个阶段其实是非常的人心惶惶。从2月6号开始,武汉市开始有方舱医院建立起来,我们有临时的这样的隔离点,迅速地遍及武汉三镇,然后3万多人的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先后驰援武汉。慢慢地,我们从无序到有序,老百姓在这个封城过程当中的信心,是在从没有信心到迅速恢复信心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

  从6号开始,武汉市是以每天至少一座方舱开舱的这样的速度,在迅速地收治病人,直到2月20号左右,武汉14所方舱全部建立起来,同时收纳了几乎所有的轻症以及潜伏的病例。

  我们可以看到从20号开始,所有人对方舱的评价是极度正面的,就是所有人都在感叹,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制度之下,只有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之下,才有可能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容纳到这样的医疗物资,这样的医护人员。

  我们采访到国家卫健委专门负责方舱建立的一个负责人,他提到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在武昌方舱建立开舱的那一天下午,孙春兰副总理到武昌方舱视察最后的情况,她发现所有的病床都是并排在一起,病人没有私人空间。孙春兰副总理提出来说: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即使他们是病人,也应该有最起码的隐私,这是其一。其二是,一旦有病人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一个人加重,所有的空间都是开放的,会影响到其他所有人的心态,这其实是不利于救治工作的。于是在她的这样的强调之下,我们在方舱里面每一个区块的床位建立了挡板,照顾到了每个人的私人空间。

  中国人权网:面对这样的疫情,所有人的生命和安全都受到威胁,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像医护人员,还有志愿者、社区服务者,还有像我们记者朋友,都是在逆流而上,那你们的生命安全是怎样得到保障的呢?

  杨程晨:在早期的时候,大家对最基本的一些防护其实都不是很清楚,物资的配备,还有防护物资的紧张程度,也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一点一点在缓解的。中新社后方团队在我们采访工作推进的同时,也非常及时地给我们寄物资。

  医护人员的物资在一开始其实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最早在金银潭医院有一些改建的病房,把它改建成重症监护室之后,有些人需要无创插管,但是因为不是重症监护室标准的床位,它比较矮,医生只能蹲在地上给他插管,插管进去之后,病人可能有飞沫溅出,会有这样的问题,那医生怎么防护自己?他的防护面罩那时候还不到位,很多医生是自制的防护设备,可能拿雨衣,可能拿塑料的一些材料,我们看到也是非常地心惊和觉得难过的吧。还有一些医护人员,为了节省防护服,不吃不喝,或者强行忍住不去卫生间,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胜枚举。

  物资的供应是在一点一点地好转的。全国最大的口罩生产地就是在湖北,国家发动了江苏、浙江很多地方的企业,全部在全速地生产口罩,这些口罩、防护物资迅速地投入到武汉这个“暴风眼”之中,为我们的医护工作者们提供防护。

  在疫情期间听到很多的一个医疗设备叫ECMO,就是叶克膜,对我们国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可能有的医院,比如说金银潭医院,只有个别的一两台。那全国很多地方,我们所知道的四川、安徽等各个省区,特别是武汉市周边的这些省区,包括湖南,迅速向武汉驰援这些叶克膜( ECMO),还有的医护人员、医疗人员,特别是在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这样有技术、有经验的医护人员,驰援到武汉,帮助武汉渡过难关。

  中国人权网:在这86天的采访报道当中,你也是多次进入到疫情的核心区,在这期间有没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杨程晨:我们当时有采访一个清洁工,他自己的原话是说:这条街特别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基本上街上的餐馆、商场都是达旦经营,通宵的。他们做清洁可能都是从晚上轮班,几班倒到第二天早上,垃圾不断。但是,在疫情期间,可能一天一班人就够了。

  采访到社区工作者,很多都是志愿者,这些女孩自己组成一个小队伍。帮助一些社区里面的老人,他不会用网购,有些老人可能犯了烟瘾,半夜两点钟希望她们出去买烟,她们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去劝导我们的老人?特别是到了这样的期间,老城区里小径四通八达,你怎么样把这些羊肠小道挡住,不让人流来回穿行,一方面还能安抚里面的情绪。

  中国人权网:除了国家的一些有力的措施以外,在社区当中,跟社区居民的这种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这些社区工作者,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杨程晨: 我有一位同学,他在汉阳区的一个社区里,住帐篷就住了两个月,在武汉那样天寒地冻的环境当中。每天早上起来就是到街道里送物资安抚大家,缓解大家的情绪,他们其实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他们的工作不一定能被很多人看得到,而且可能不能被很多人理解。他就跟我说,原来只知道基层工作难做,但是真正遇到事情,才知道基层的工作是怎么难做啊!因为你每天解决的事,这家可能缺五斤鸡蛋,这家可能缺一把青菜,你怎么去调和?你去挨家挨户看有没有发热的病人,你要排查的时候,他是不是让你进去?他会不会给你通这个电话?一个老人他要出来散步,你不让他出来,他非要出来,你怎么办?每天都面对这么具体的问题。

  我们这次采访的一个志愿者,他在早期的时候,瞒着自己的家长,瞒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偷偷地晚上开车去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记者问他说:“你会担心自己被感染吗?”他回答说:“有一个护士告诉我,一张口罩只能用两个小时,因为你每天接送我上下班,这个口罩我每天用4个小时,于是我就可以节约出1个口罩,我节约这个口罩就给你用。”慢慢地他开始召集他周围所有的、希望投入到这场战斗中的同道中人,组成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发起了更多的力量。

  中国人权网:像您是90后,作为我们青年一代的新闻工作者,经历过这次一线采访报道之后,您体会到怎样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呢?

  杨程晨:我觉得这次疫情报道,让我重新认识到记者这个职业吧。这样的一个新闻事件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记者怎么去做?我觉得如果要让我来说的话,可能还是“专业”两个字吧。我觉得专业比什么都重要,越是遇到这样的重大报道,越是要把不论是你职业的操守也罢,还是你专业的技能,专业的精神,要发挥出来。

  当然“专业”下面潜藏的一个词就是“科学精神”。一个是科学的报道,一个就是怎么样把科学的东西传递到受众的耳朵里,让他们相信科学,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我们在写回顾文章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就是:我觉得在“至暗时刻”,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并不是在等待希望,为大家捷报频传,而是通过我们的笔触和镜头,一直在努力地寻找希望,为大家寻找希望,也是在为我们自己寻找希望。

  中国人权网:在这次疫情当中,很多发挥积极重要力量的都是青年一代,在国家面临这样的危难时刻,体现出了这种精神。

  杨程晨:可能大家对这个新闻还有印象吧,很多女同志,我们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主动去剃掉长发,是为了保护其他的同事不受感染。曾经我们采访了一支新疆的援助医疗队,当那群年轻护士在我们面前,齐齐地把她的护士帽摘掉的时候,全部露出了跟我一样的发型。你身上会起鸡皮疙瘩,你会震惊到什么问题也问不出来。

  我们还有很多年轻人,他们身上的防护服上面会写字,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你如果不写字的话,根本认不出来谁是谁。后来慢慢的可能他会有更多的创意,把自己的英文名字,或者是一些爱好,甚至喜欢的某个偶像画在自己的胸前。一方面,你会觉得很感动、很温馨,另外一方面,更多的是觉得年轻人的可爱。

  我们不敢说我们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社会需要你的时候,或者说你能够在当中发挥一点绵薄的力量的时候,这一代人一定不会比其他的任何(一代)做的不够,或者说是,我们应该是完全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的。

  中国人权网: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采访,日以继夜奋战,用文字、声音和画面将抗疫故事真实呈现。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出了特殊贡献,很好地履行了中国新闻记者在疫情防控中应该具备的责任和担当。致敬每一位像杨程晨一样争做前线“冲锋者”、甘做一线“坚守者”的“逆行记者”。

  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五洲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