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19 > “新中国人权70 年:道路、实践与理论”研讨会 > 新中国人权70年:成就展示与多维观察 >

孙世彦:中国的人权话语能力建设:以联合国人权特别程序中无中国籍任务承担人为例
2019-05-13 10:45:46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人权方面亦然:构建新时代人权话语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加强我国国内的人权保障提供理论支撑,也在于——甚至更重要——为全球人权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然而,在此过程中,也许可以说,过于强调中国特色反而可能不利于这一愿景的实现。中国人权界首先需要熟练地掌握通行的国际人权话语(哪怕这种话语源自西方并至今由其主导),再以这种话语表达中国的人权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然后才有可能谈得上改革这种话语。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上文的分析表明,迄今没有中国人担任联合国人权特别程序的任务承担人,恐怕并不是因为中国的任何情况使得中国籍申请者处于不利地位,而更多地是因为中国籍申请者自身的条件不足。这说明,我们在人权能力建设方面仍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是构建新时代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出能出任联合国人权特别程序任务承担人的人才,既应是这种构建的一个目标,也会是其成熟的一个标志。而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孙世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刘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