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2018 > “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理论研讨会 > 观点精粹 > 议题一: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培育 >

张万洪 丁鹏:从残废到残障:新时代中国残障事业话语的转变
2018-04-13 14:45:58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张万洪 丁鹏

分享:
收藏 复制 打印
  在中国人权话语中,从“残废”到“残疾”,再到“残障”,一字之易,体现出残障理念的不断演进——这也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共生效果。从中国传统社会的“仁爱”思想、慈善救济制度,到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医疗福利制度,再到新时代人权事业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残障社会模式,中国人民正创造出人权与发展领域的全新实践经验和理论话语,贡献着影响世界的中国方案。
 
  一、从残废到残疾:新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第一次飞跃
 
  从“残废”到“残疾”的话语转变,与中国社会从传统进入现代的历史进程同步,可谓时代潮流所趋。仔细审视我们这个走出“历史三峡”的过程,其中有对中华文明悠久人道传统的继承,对前现代专制社会中观念与制度的批判,也有出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这一新思想的创造。残障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当作人民之中平等的一员,是宪法认可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从残疾到残障:新时代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话语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人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残障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残障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之一。在《残疾人权利公约》开端的国际人权新理念与新制度语境下,新时代中国残障人事业的人权话语创新,应该成为中国在人权与发展领域的全新实践经验和理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走向全面小康:从《公约》出发的新理念与新制度
 
  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残障权利事业,在夯实国内的各项残障民生和政策制度基础的同时,也保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残障领域的国际事务。在“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中,中国是公认最活跃的力量。在国际双边、多边合作中,在各个相关国际组织中,也都可以看到我国在残障国际事务和残障权利保障领域的重要影响。
 
  2.残障与平等:再次影响世界的中国方案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三十周年,也是《世界人权宣言》通过70周年。人们回顾、认可中国社会以及残障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由此人们意识到,从《世界人权宣言》到《残疾人权利公约》,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将继续创造人权与发展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话语,贡献出影响世界的中国方案。
 
  具体而言,在国内实践层面,从“残疾”到“残障”的话语变革,有助于各利益相关方,包括研究者、决策者、实务工作者以及残障社群厘清一个核心问题。亦即在中国语境下,残障者作为市场中的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平等权利的“绩效模式”,及其作为宪法规定的享有国家权力的公民,平等参与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宪法模式”,如何衔接、转换 。只有明确兼顾“绩效模式”的效率目标和“宪法模式”的公平目标,才可以真正实现《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倡的“社会模式”与“人权模式” 。这是中国残障事业继续前进的现实策略,也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三十年”成就的话语主线。
 
  在国际交流层面,当我们已经探索、完成了“残疾”到“残障”的话语变革,才有实力和底气,也有高超技巧,来讲清楚残障领域国际人权治理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我们的成功经验,既符合《残疾人权利公约》中集大成的人权原则,又将残障平等保护与消除贫困、建设小康、实现发展联系起来。这正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人权治理策略,以及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共享的人权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张万洪学术论文

上一篇:朱颖:中国人权话语的文化偏差解读
下一篇:孟庆涛:发展权话语的中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