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图书 > 2016年—2020年 >

《人权文化》出版

  • 作  者:劳伦斯M.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
  • 译  者:郭晓明
  •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年

内容简介:

\
 
  内容简介:
 
  在这部发人深省、通俗易懂且言简意赅的作品中,劳伦斯?弗里德曼对人权运动投向了一种批判的眼光,同时他也没有受到常规观点的束缚。弗里德曼探讨了一种纯粹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开始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人权的理念乃至人权的实践。不同于以往从规范或是哲理的角度来考察权利,本书转而追问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问题,权利话语为何在当今世界如此普遍且诱人?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全球人权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代译序)
 
  译者导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论法治与人权意识
 
  第三章 一段简短的历史
 
  第四章 论现代宗教
 
  第五章 存在一种人权文化吗?
 
  第六章 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七章 女人与少数人
 
  第八章 隐私与尊严
 
  第九章 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
 
  第十章 主权与人权
 
  第十一章 结语
 
  关于作者
 
  索引
 
  译后记
 
  名家推荐:
 
  “我们的时代是人权的时代,而当今的世界是风险的世界。围绕着现代人权的制度轨迹,劳伦斯?M.弗里德曼的《人权文化》是一部立论鲜明新颖、值得悉心品味的学术作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讲的,已出版的人权法著作在人权历史、人权文本和人权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厚的成果。然而,透过人权文化的视角,基于人权实践的考察,利用体系化的法社会学方法解读人权的成果却并不多见。通过把目光投向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规范,弗里德曼提炼了‘多元平等’的核心人权价值,并深入探讨了现代人权文化的一般趋势。20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年,也是《世界人权宣言》发表七十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守人性尊严,激发多样人格,并推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我认为,弗里德曼的这本书回答了人们对现代人权命题的一般关切,同时也给思考人权与人类未来的读者带来了一种启迪。”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
 
  “大量的书籍和论文谈及人权,但是,《人权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当代第一部关于人权的综合性社会学研究。凭借着其特有的学识和优雅的文风,劳伦斯?弗里德曼讨论了所有核心的论题:女人的权利、少数人的权利、隐私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法院的作用、人权是否是普遍的,当然还有更多的内容。这部尤为精炼的作品均衡地讨论了每一个问题,并且注入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实例。弗里德曼的核心论点是:人权话语在当今的全球兴起是现代性的产物。弗里德曼尤其指向的是一种文化信仰的传播,即人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享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这部佳作能够给人权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带来有益的知识。同时,这部清晰且精当的入门读本亦能够使有意阅读相关领域的读者受益匪浅。”
 
  ——布莱恩Z. 塔玛纳哈,William Gardiner Hammond法学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
 
  序言:
 
  看到我的书以中文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中文的使用者大约有14亿,这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要多。中文同时还有着悠久和卓越的文明。正如我在本书第一页所解释的,我写作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说教,也不在于鼓吹某一特定的教义(至少不会直白地那样做),相反,我的写作目的在于努力去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权运动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都是强有力的社会现实。而这场运动依赖于并源自于我所谓的人权文化。基于此,我提到了一系列关于人权的信仰和态度,这些信仰和态度是由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如此多的人所享有的。
 
  如我所指出的,大多数关于人权的文献出自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这些文献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规范性。而这些杰出的学者有本领和知识以普通人(男人和女人)做不到的种种方式来表达这些信仰。他们能够以系统、审慎以及合乎逻辑的方式来阐述他们所思考的人权原理。但是,他们讨论的信仰和态度亦是社会现实。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不是人权文化的缔造者,他们仅仅是在回应当时的人权文化。这里的因果箭头是反向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感觉人权学术还欠缺一点什么,那就是一种根植于人权文化的社会学方法。
 
  人权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人权的理念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都各不相同。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列出一些为数不多的核心理念,而这些理念居于人权文化的中心。其中之一便是某种平等的理念。这个概念意味着权利属于每一个人,无论种族、宗教或是民族身份,也无论这些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多数宪法和基本法法典通过正式的法律术语表达了这一理念。还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信奉这一理念。当然,这里的民众不是所有的人,而是大多数的人。即便是过去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没有这样一种平等的观念。柏拉图没有,孔子或是圣托马斯?阿奎那没有,甚或是生活在几个世纪以前的思想家也没有。就此而言,公众也同样没有。时至今日,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应当有权发展他或是她自己的生活风格和方式。诚然,权利肯定是有限度的。
 
  人权文化出自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对我来说,有一件事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即人权文化是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所特有的,它与现代技术、现代经济结构、现代科学是共存的。简言之,这些工具、理念、形势和成就造就了当今我们这个世界。
 
  我期望中国读者能够从本书的内容中发现一些与他们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东西,或者至少是一些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个时代本质的东西。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并在某些方面共同面对着相同的终极命运。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权文化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有人肯定会主张人权文化在本质上是“西方的”,它与东方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人权文化并不适合他们,这就像一套衣服不是太紧就是太松。但是,我的观点并不是这样的。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人权文化的理念——例如性别平等——缘起于西方。但这是因为现代世界的某些特征在西方爆发了,并在现代性之前席卷了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在中世纪,没有人在瑞典或是法国相信性别平等。妇女在美国、英国或是法国直到20世纪才获得投票权。在过去,性别平等与所有这些国家都是毫不相干的,就好像日本的德川幕府和中国的皇太后曾经对性别平等感到陌生一样。
 
  简言之,的确,这是真的。人权文化的许多方面始于西方。但这并不使它们是“西方的”,这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手机和电脑诞生于西方,电话和智能手机也是。微生物理论和进化论同样如此。起初,这些都是西方的理念。但是,没人会严肃地主张电话无法适应中国文化,或是天花疫苗不适用于日本人或是越南人。也没有人会主张只有欧洲人才能欣赏巴赫和贝多芬的音乐。事实上,这些作曲家在中国和日本比在家乡更有前景。
 
  然而,文化传播在现代并不是一条单行道。它是双向传输的。在2017年的夏天,我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参观了一场庆祝日本伟大艺术家葛饰北斋的盛大展览。西方同样也拥抱中国的艺术,并从中获益。中国艺术品是西方每个重要博物馆的特色。不仅仅是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让我们想一想电影和流行音乐。我们的习惯、穿着、建筑甚至是吃的东西都变得越来越普遍。当然,我们的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种文化语言是由许许多多的方言组成的。
 
  文化正在不断地趋同是我这部书的核心主题之一。从文化和法律的意义上讲,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我在书中已经努力去说明情况为什么应当是这样的。强有力的社会力量造成了趋同。这股趋势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强烈。然而,我想要补充一句作为告诫:未来的道路是漫长且黑暗的。人权文化的传播是不可避免的吗?它是未来的思潮吗?它是势不可挡的吗?这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除了死亡和变化,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对于如下这些事情是深信不疑的:我们需要相互理解。我们需要相互学习。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相互作用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和平和繁荣依赖于相互的认识和尊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期望现在面向中国读者的这本书至少能够作出些许的贡献。
 
劳伦斯M.弗里德曼
 
美国斯坦福大学
 
2017年8月
作者简介:
  作者、译者简介:
 
  劳伦斯M.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马里昂?赖斯?柯克伍德(Marion Rice Kirkwood)法学教授。作为一名享有国际声誉和屡获奖项的法律史学家,弗里德曼在长达一代人的时间里,长期向律师和非专业人群等全球读者提供美国法律史的权威解读。同时,弗里德曼也是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的领军人物,尤其以把法律史视为一般社会历史的分支而闻名。从首次出版于1973年的获奖作品《美国法律史》到2003年出版的《20世纪美国法》,弗里德曼的权威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法律教育和本科教育的经典教科书。
 
  郭晓明,1988年生,北京海淀人,法学博士,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学院人权与法律多元主义中心博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出版专著《新法律与发展多维研究——趋向综合发展的跨学科考察》(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