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中国方案”——专访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21年—2025年 >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中国方案”——专访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

2022-06-27 15:49:5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张万洪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现有8500多万残疾人,总数高于人口排名世界第16位的德国。作为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中国8500万残疾人的个人发展、权益保障始终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决不能让残疾人掉队。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有力,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近日,《今日中国》专访了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解读中国残疾人人权事业发展背后的“中国方案”。

\
▲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

  《今日中国》: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连续制定并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张万洪:长期以来,中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精神,为中国人权进步和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连续制定和实施了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残疾人人权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强调对残疾人的平等保护与特别保障,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从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到2021年国家制定《法律援助法》,援助机构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再到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残联等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的意见》,进一步从司法审判、公共法律服务全过程无障碍层面加强残障人就业权利的司法保护工作。

  可见,关于残疾人权利司法保护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法规政策落实以及国家法律规范,在人权法治保障的大框架下,形成了一个良性反馈机制。

  《今日中国》: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残疾人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

  张万洪:在残疾人教育方面,中国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确立了融合教育原则,不断提升残疾人教育质量。2017年国家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理念,提出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2020年全国第一个融合教育学院在华中师范大学建立,2021年全国第一个融合教育本科专业也开始招生。同时,考虑到部分残疾人面临的实际困难,国家也连续制定实施了3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高校在读残障学生数量上升与融合教育、提升特殊教育的举措是分不开的,也跟高考的便利化和制度的完善紧密相关。近年来,高考已经确立了更加个性化的便利支持形式。例如2014年,国家首次在高考中提供了盲文试卷。与之相关,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也逐步完善,新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提供了便利。

  此外,无障碍设施等便利化手段的支持,也已从高考扩展到研究生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中,比如研究生考试的盲文卷、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手语翻译等。这些更广泛领域的无障碍支持,为残障人充分享有高等教育,实现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保障。

\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今日中国》:十年来,中国残疾人就业人数持续增长,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程度逐年改善。中国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张万洪: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创造历史的劳动者。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模式,通过就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这体现出中国人权事业从根本上对残疾人主体性、能动性的认可、重视与保障。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残联等联合制定《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鼓励企业招录残疾人,拓展残疾人多元就业渠道。2021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等联合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与此同时,各地也相继出台更明确的实施细则,促进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招录残障人。

  通过这些措施,国家不断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社会氛围更加包容,就业制度更加公正合理,社会成员更有韧性,具备应对现代社会高风险的抵抗力、适应力和复原力。所有社会成员都受惠于这样的文明发展成果。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今日中国》: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举办对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张万洪:2022年是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年份,北京冬残奥会的胜利举办也让全世界再次关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有助于传播平等观念,消除刻板印象,促进社会融合。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成就反映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成功。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进人权,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及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道路。

  当今国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是一次彰显人性、增进友善的关键契机。全世界关注和参与残疾人体育,有助于尊重人性能力的差异性,将残疾人作为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构建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秩序。
 
\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今日中国》: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就?

  张万洪:中国无障碍建设领域既包括物理环境的无障碍,也包括信息交流、公共服务中的无障碍,以及作为重要补充的合理便利支持。

  大中型城市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其制度、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也面临平等保护城市特定脆弱人群的迫切需求,在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起到创新了引领作用。检察院等部门推动的无障碍公益诉讼,也从司法保护的角度起到了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方面,跨部门的合力推进和全领域的协调推进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广泛关注、智能辅助器具的研发、社区适配和维护服务,都能够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创造数字化、智能化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期待社会能够集中资源,优先确保农村地区在康复托养、教育就业等民生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无障碍,包括服务场所的物理环境,也包括相关信息交流、服务内容的无障碍。特别是在无障碍家庭改造、道路交通升级、信息交流保障方面,用好智能互联、远程辅助技术,引导鼓励社会创新企业开发面向农村地区的无障碍产品。

\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今日中国》:中国参与残疾人权力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的情况如何?对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是否有所贡献?

  张万洪:在保障残疾人人权方面中国展现了责任和担当。中国积极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和签署,加入各类残疾人事务国际机构,鼓励和支持本国专家在相关国际机构任职。例如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聋人体育协会、智残人体育协会已经成为世界残疾人体育组织的重要成员。张海迪主席担任康复国际主席,杨佳、尤亮等担任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有不少中国残疾人体育官员、裁判员、专家等担任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联合会执委会、世界聋人体育联合会、国际盲人体育联合会执委和专项委员会负责人。

  此外,中国积极举办残疾人事务国际交流合作活动。自2015年起,中国在北京举办三届亚欧会议框架下残疾人合作高级别会议。自2017年起,中国发布《关于促进“一带一路”残疾人事务合作交流的倡议》和相关文件;多次举办“一带一路”框架下残疾人事务主题交流活动。

  这些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在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残疾人权利保障领域,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法相关的交流合作,可以为未来的工作提供许多有意义的借鉴。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残疾人事业的贡献,让相关国际人权标准融入了不同文明的基因,这不是任何西方人权观念和标准独自浇灌出来的果实,而是各国共同努力达成并接受的一个结果。在这些国际交流合作中,中国秉持多边主义立场,践行国际人权规则,彰显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人权治理,以实际行动促进民心相通,构建拥抱差异、和合相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一篇:汪习根:弘扬正确人权观
下一篇:美国人权的历史性倒退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