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0-02-17 10:07:26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何腾兵
  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的精神,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同时,探讨防止返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发挥党组织在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作用,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要求,强化村级党支部的桥头堡作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领头雁”作用,把支部带强、把支书带优、把党员带好,努力打造一支永驻乡村的工作队,为决胜脱贫攻坚拔穷根、断穷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协同调控国土空间,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决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必须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区位条件、人文条件、政策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突出主导特色产业,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整体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国土空间。要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统筹安排山水田林湖草生态修复,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补齐田间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推进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大力推进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加强耕地质量监管,突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构建生态宜居村园体系,深入推进产村融合发展。结合区域乡村文化传统和乡村产业特点,突出村落民居特色,以“大—中—小”三级村落民居体系建设为载体,坚持“四个宜居”即村落选址宜居、村落布局宜居、村落功能宜居、民居结构宜居,坚持“四向联动”即村落与产业联动、村落与重建联动、村落与公共服务配置联动、民居建设与庭院经济联动。对于不适宜居住的农村居民点,要继续实施易地搬迁,巩固易地搬迁成果,要集中力量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现代村落与农业产业联动发展、农民生活环境和行为素质双提高,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发展山地特色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健康化、安全化、道地化、资源化、循环化的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果蔬、菌药、林竹、畜牧、水产、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提质增效抓好坝区建设,强化坝区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坝区土地产出率和增收贡献率,推动所有坝区建成达标以上坝区。推广先进种养循环技术和轮作复种模式,有效提高坝区复种指数和附加值。加强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坝区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测,支持坝区新型主体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乡村产业持续兴旺。着力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着力推动山地种植业和养殖业协同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和远程控制,提高生产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特殊加工工艺、加工材质、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等多元化的加工技艺为核心,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技术、特色加工等有文化内涵及工艺在内的加工产品。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旅游业态,优质林果、设施蔬菜、草食畜牧、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业态,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等新业态,促进“加工业+服务业”“农业+加工业+服务业”融合,推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补齐短板。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贫困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护。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

  培育乡村合作组织和经营体系,壮大集体经济。要适应农业生产关系新变化,着力发展壮大乡村龙头企业;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完善提升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打造适度规模化生产基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把贫困群众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让贫困群众享受农村改革红利,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小康。引进企业,选择善经营会管理的精英,吸引返乡创业能人,激活人力资本,拍活村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

  加快乡村金融制度创新,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回归本源,改革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模式,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探索已入市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资本市场同地同权。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按市场化方式设立担保机构。增加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将精品水果、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草药、茶叶、水产、特色养殖等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创新涉农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保险办法,扩大保费补贴范围,着力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培育一批国家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建立政府融资平台,灵活运用“小额贷”“特惠贷”“惠农贷”等贷款方式。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

  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乡村。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创建“五位一体”乡村治理机制,促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扎实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健全社会民生城乡共享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富美乡村,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作者: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腾兵)

上一篇:加大农村防疫力度 提升农民防护意识
下一篇:减贫实践的中国样本与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