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战疫”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刘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战疫”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020-02-17 09:19:4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刘杰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人在“战疫”中度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春节,虽然少了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实现了物理“隔离”,但自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并没有“隔离”各类信息,也让我们见证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舆情传播事件。疫情初始阶段官方权威信息的不及时甚至部分缺失给各种“段子”、谣言的出现和传播提供了机会,不仅造成了人心的恐慌不安,也着实给疫情防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

  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群众是防控疫情的主体,也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军,“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就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这场战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信任群众,全方位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让群众认识到这场战役的紧迫性、重要性和严峻性,从而提高重视程度,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战役中去。

  保障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知情权

  信息不透明是谣言的温床,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从根源上消除谣言的唯一方式。2003年“非典”时期,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公开的疫情信息,对疫情信息采取开放的态度,大众传媒公开、及时、充分地报道抗击“非典”的斗争,对稳定人心,加强预防,防止扩散以及凝聚民族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七年过去了,虽然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传播环境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各种信息经由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得更快更远,不论这些信息是官方消息还是小道消息,抑或谣言。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果官方不能及时发声、迅速占领舆论阵地,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者钻空子、借题发挥、造谣惑众。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2015年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当时谣言与辟谣的各种交锋无不体现了在突发公共事件后官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性。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始于武汉,然而湖北省和武汉市在信息公开中的种种表现却不能令人满意,事实上也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据现在信息显示,2019年12月8日,武汉市发现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但22天后随着一份《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在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之后第二天(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才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情况。在救治过程中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情况也是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中说出来的。疫情出现后,武汉市对于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8名医生采取了强制措施,事后不得不面对被“打脸”的结局,因李文亮医生的去世直接引发了一波“最强舆情”,这样的信息公开表现使群众对湖北和武汉有关部门产生了不信任,从而更愿意相信那些网络上传播的谣言。正月初一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此后国家权威部门和湖北省每天通报疫情防控情况,发布及时、透明、权威的信息,此后虚假消息就少了很多。

  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觉醒,其参与公共决策、关心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增强,对政府发布信息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当前,疫情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公共安全,群众了解真相的需求更加迫切,显然正是湖北省和武汉市信息发布的内容以及深度均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才给了谣言滋生的机会。下一步疫情防控中,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疫情的知情权,全面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形成多层次持续释放权威信息的格局。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的防控举措、进展成效,增强群众打赢这场战役的信心。加强宣传科普,做好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引导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保障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参与权

  公民有序参与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显著特征。疫情防治作为国家治理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依靠人民群众打赢这场防疫战争,就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全方位激励人民群众参与进来。

  当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全社会参与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动员了广大的居民群众,人人参与、人人负责,形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合力。不管是待在家里“不出门不聚会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还是值守在防控前线“你守护生命,我守护你们的安全”,可以说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哨兵,个个都是战士”,显示了我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再加上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组成的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

  疫情防控也是一次提高广大群众社会参与意识的大好时机,很多群众此前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意愿和经验,认为国家治理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相隔很远,通过这次疫情防控,群众更多认识到国家治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因此除完善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外,还要提高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参与国家治理是自己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关心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

  疫情防控中,手机等移动媒体充分发挥了交互式传播优势,为群众参与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比如,阿里巴巴上线“疫情服务直通车”,既可以实时查看疫情动态、查询“患者同行程”,也汇总了多种不用出门也能享受的服务功能。微信群也成为疫情防控“好帮手”,在相互隔离不见面的时候,有力引导了群众遵守相关法规,传递了防控科普知识。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关键阶段,要继续探索创新疫情防控举措,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民意,使危机决策既有科学依据,也真正体现出民意。

  保障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监督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有效的监督是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高效顺畅开展的重要保证。除了党内纪律监督和法律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样是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监督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查找隐形变异的“四风”,释放了人民群众监督正能量。不同于以往突发事件,本次疫情正值假期,抗疫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传播,几乎全部暴露在人民群众的眼皮底下,武汉方面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着全网和全国人民,也让全国人民得以近距离行使监督权。正面的例子,火神山及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约8000万“云监工”在线监督,见证了中国速度和奇迹。负面做法,如湖北省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在防疫物资接收和分配工作中的一些混乱做法在网络上产生了巨大不良影响和负面效应,极大影响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打击了公益人士的积极性。此后纪检部门对相关领导和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违反“三重一大”规定、信息公开错误等失职失责问题进行的纪律处理也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有力监督。

  1月24日开始,国务院在“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地方和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责任落实不到位、防控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线索,以及改进和加强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微信就可以进入“征集疫情防控线索”小程序,群众关于疫情防控的诉求与表达会在第一时间抵达国务院,减少了中间环节,确保意见建议的“原汁原味”。下一步防控中,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通过监督举报热线电话、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形式,进一步打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织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以强力监督推进疫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 刘杰]

上一篇:战“疫“关键时刻,更见中国制度优势
下一篇: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