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8-07-23 15:38:2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沈熙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亿万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万水千山总关情,一草一木皆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调研时,多次考察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阐述,对各地如何结合地域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路径。
 
  青山绿水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016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来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人深思,促人警醒。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青海考察的足迹,在察尔汗盐湖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到长江源村视察生态移民搬迁,到西宁考察环境监测……青海之行,可以说是一次生态之行。在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他列举了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由于砍伐树木而导致土地荒芜的事例,以及曾经水草丰茂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来告诫当地的党员干部,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古今中外的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
 
  “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他有着深刻的理解。
 
  生态环境关系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严肃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也指明:“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生态环境是金钱难以买到的珍贵财富。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每到生态地位突出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都要重点强调生态问题。
 
  在西部“水源地省份”,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2016年8月,在青海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向在场的党员干部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在享有“祖国林都”美誉的黑龙江省伊春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红松林深处,同护林员进行深入交流,他语重心长地说,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森林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现在转型就是要把他们保护下来。
 
  在西北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紧盯生态屏障建设。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指出,“内蒙古大草原是首都北京以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这片大草原是一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大事。”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强调,“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青山绿水,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丽家园的憧憬,更印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浓浓乡愁。
 
  人因自然而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江苏镇江市。在深入了解该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并观看了云平台演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
 
  地大物博的美丽中国,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利用好、保护好这些资源和优势是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在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他感慨地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他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工作时这样强调。正如一句诗所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美丽宜居的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我们党的努力方向。
 
  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提到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不提另一个词——经济发展。全球工业化的迅速推进,给世界各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早在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调研时,就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释:“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著名的“两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浙江工作期间,赴安吉县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创造性的科学论断。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到浙江,在舟山市定海区干(石览)镇新建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望着清秀的山水,感慨地说:“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他还强调:“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就是“绿色发展”。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反复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他指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也指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正沿着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阔步向前,走向一个“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

上一篇:实施大数据战略应重视数字经济法治体系建设
下一篇:赵耀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