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胜:从“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李永胜:从“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2018-05-28 09:08: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李永胜
  在5月18-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一直给予高度关注。我国当前生态形势严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严重、自然资源人均少、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旨在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战略意义。当前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天气频发、水土流失等严重生态问题都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破坏环境造成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破坏其中任何一环,人类都必然遭受自然的惩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站在全局高度以科学的理论应对自然的危机,指明了方向。这也为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改革开放40年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随意破坏,人与自然矛盾愈加凸显。如果再不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各方利益冲突,那么就会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起严重的阻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一语中的,意味深长。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然也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生态环境是民生的基础保障,民生是生态环境的根本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存与生活发展空间,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有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以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和合共生,一旦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空间规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制定责任红线,压实责任主体,织紧责任链条,有力、有序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人民健康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基本条件。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人民福祉提高到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去考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体现了整体思维。第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以系统工程思维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宽广视野。山水林田湖草都是自然的产物,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系统原则和整体原则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既从宏观上把握全局,又从微观上兼顾各方利益,这样才能在对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与修复中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五,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体现了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方向推进。第六,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危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幸免。要解决全球环境的生态退化和资源、能源枯竭的问题,不能只靠一个国家,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并协同努力,因为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以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提出全人类共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人类未来发展科学地把脉问诊,从而对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是以高效、低碳、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发,在提高利用效率的同时节约资源,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生态环境整体好转。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将民生作为优先领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环境问题就是民生问题,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也提出了挑战,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必须展开全方位各领域污染环境治理。在突出重点的同时,防范风险,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建设美丽中国,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告诫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形成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通过价格机制以及政府调控,有力推动生产环境治理体系良性循环,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生态危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难复杂的战争,打赢这场战争,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自觉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才能有效应对环境污染治理上的任何风险,化解危机,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又实现了新形势下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南,为打赢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支撑,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作者: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永胜)

上一篇:袁曙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宪法的修改
下一篇:用公共法律服务筑实依法治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