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月:积极塑造并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秦明月:积极塑造并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

2018-04-08 13:46:58   来源:《红旗文稿》2018/7   作者:秦明月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五个世界”的提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得到了周边邻国与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并写入了联合国决议,成为重要的国际共识。从“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发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天下一家”,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蕴与自信,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一、以理论自觉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当前,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已然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遍及人权、恐怖主义、人道主义干预以及核武器扩散等各个领域。随着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理念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受到广泛关注,国际话语权的塑造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最全面、最有力、最引人瞩目的中国理念,能够发展成为引导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思想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首先,强化话语主体的自觉性,解决“由谁来说”与“说什么”的问题。话语主体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话语的基本内涵、战略信誉与发展空间。任何重大理念都不可能凭空而生,都源自于话语主体对自身身份定位、发展定位的自觉以及对现实需求的回应。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深度震荡期,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思潮兴起,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自由开放构成了重大挑战。而这一阶段正好是中国国家实力快速上升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期待崛起的中国,为国际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中国深刻意识到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动理念创新,在阐释自身和平发展特质的基础上,拓展中华文化的底蕴,为全球治理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而走向世界,从根本上树立了话语权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创新就是建立在理论自觉的基础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造福人类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的价值内涵与发展空间,坚定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践行这一理念的信心。
 
  其次,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提升其价值感召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高度关联,中国的探索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活力。
 
  事实上,任何国际公共产品都是一国比较优势的外在投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例外。中国的共同发展之路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提供了实践支撑。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这一理论自觉,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回应时代需求,拓展中国理念的适用范围。这一理论自觉要求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进一步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倡导不同类型的命运共同体,细化价值内涵,明确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十九大之后首访越南老挝,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安排推进“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落实。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旨讲话中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并倡议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引发了全球互联网界的共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赢得盛赞。
 
  这些重大举措充分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高度的理论自觉,正视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高度的前瞻性彰显自身深层次的价值诉求,将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致力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强化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
 
  二、以战略定力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落实
 
  实践是话语的根本支撑,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历史任务,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话语的内在品质及其落实是塑造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高质量的话语内容是保障话语落实成效的关键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十二部分专门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系统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具体而言,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简言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执着守护,充分彰显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与世界休戚与共的博大胸怀。
 
  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许,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力显著提升所引发的全球与区域层面的双重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外交的发展空间。基于此,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引导世界”,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充分说明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真实不虚。一方面,塑造新型大国关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这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奉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以高度的战略格局与历史担当推进“一带一路”,成就周边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奉行正确的义利观,积极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支撑,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重大理念的深入人心与卓有成效都必须具备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韧劲。要持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正视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与实施落地的艰巨性,培育战略定力,保持战略方向的清晰性与稳定性,坚持不懈地引导区域公共产品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战略定力意味着应当认准长期战略目标,克服短期行为的诱惑和冲动,以相对超然的心态看待发展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树立战略远见,避免不必要的战略焦虑。作为重大理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足够的战略定力与战略资源来支撑,才能突破诸多现实挑战与观念困惑。
 
  当前,全球化正处于十字路口。倒退、封闭、排外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盛行一时,中国所倡导的前进、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必须争取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关系到全球化能否实现转型升级,世界能否实现开放、普惠、均衡发展,事关重大,必须脚踏实地、执着前行,以扎扎实实的成效彰显其理念优势。
 
  三、以价值感召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度
 
  国际话语权的塑造仅仅以理服人还不够,还必须以情动人,深入人心。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持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感召力。
 
  内圣方可外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感召力,源自中国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中华文明的整体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话语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真心实意。“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党章》,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以充分体现,成为国家的顶层设计,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诚意。正如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所说:“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着眼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这是一个价值重建的时代,中国要崛起于西方主导的规则体系中,就必须营造大国崛起的大格局与新气象,在与世界实现更多价值共享的同时,焕发出新的价值感召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平发展价值维度的高度凝练,将以新的价值观、发展模式与世界图景引导时代前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既符合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宗旨,又拓展了全球化新的发展空间,极具道义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身体力行,铁肩担道义,充分彰显深层次的价值诉求与世界实现更大的利益汇合、更高的制度整合与更深的价值融合,成就国际关系的新高度与世界的新发展。这些本身就具备相当强的话语感染力,但必须进一步完善话语传播方式与拓展话语平台,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增强话语认可度。
 
  当前,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不尽相同,甚至还有不少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它是统一性的共同体,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政治宣传。因此,我们要改善话语传播方式,正本清源,更好地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涵与实施方式。
 
  具体而言,其一,话语特色必须建立在国际主流共识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进一步融入全球治理的思想体系之中,在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国特色。其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受众意识,贴近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与接受习惯,避免单向灌输,具体而亲切地展开对话。这就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播过程中应关注受众的真实感受,取得最大公约数。其三,坦诚相待,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理解并回应国际社会的核心需求,不回避关键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关头,新时代的新发展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亲和力、感召力与世界实现更大的利益汇合、更高的制度整合和更深的价值融合,成就全球治理的新高度与世界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向全世界承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必须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塑造国际话语权,才能推动其落地生根。
 
  (本文是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党员干部培训方式创新研究[12LZUJBWYB042];兰州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互联网+”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创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张楠:努力构建中国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
下一篇:张太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