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建平:用新思想引领司法行政工作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师建平:用新思想引领司法行政工作

2018-01-22 08:43:2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师建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品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光芒。拿起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工具,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致力于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伟大实践当中,努力推动司法行政改革跨越发展、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是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职责使然、使命所在。
 
  从认识论角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内核”,构筑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新时代的司法行政工作也要立足于我国法治实践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的现实。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提出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总思路,要求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纲”总揽司法行政工作,把司法行政工作统筹、涉及的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作为“目”,协调综合发力,创新深化做好各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这是对门类繁多的司法行政工作在思路上的一次革新、在理论上的一次创新,是对人民不断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的积极回应,也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和统一。各地司法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组织理论研究部门,统筹全系统力量开展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和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操作当中的环节和细节,诸如政府购买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合同管理、第三方监督和NGO的扶持培育等进行务实的、实操性的研究。同时,组织精干力量,着力各类前沿理论研究,促进理论成果的落地,转化为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发展的强大理论指导和巨大力量源泉。
 
  从方法论角度精准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脉络”,培育法治建设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体现了我们党浓厚的人民本色和人民情怀,成为党的十九大的“精神脉络”。积极致力于全社会法治环境的营造,推动司法行政职能由“行政命令型”向“群众需求型”转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及时、精准、普惠的法律服务和保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精心打造法治阵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居民文化、廉政文化等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打造升级标准化法治文化示范建设重点项目,完善法治文化新产品创作激励机制。二是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活动,制定完善法治乡镇、法治社区和行业系统法治创建指导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实施标准量化管理。
 
  从实践论角度积极致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注入新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总体而言,我国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深入推进,各项举措落地生根,整体呈现出鼓点紧、步履实、成效显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需要大刀阔斧地依法推进,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司法体制改革,“规定动作”烦冗复杂,“自选动作”空间狭小,推动起来难度较大、涉及面广,需要全系统全面出动、积极主动、上下联动,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遵循要求主动作为、提质增效唯实而慰,推动司法行政体制改革顺利开展,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矛盾论角度紧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新水域”,激发普法宣传教育提档升级的新活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5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意识还有待提高,人民群众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合法权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全社会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氛围还不浓厚,这些都是普法宣传教育需要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提高人民群众法治素养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激发普法宣传教育提档升级的新活力,把工作的主要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完善措施落实普法责任、加强督导提高普法实效、落实清单共建大普法格局上,同时在加强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加强新媒体宣传规范化管理上,抓常抓长、落细落小、提质增效,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使法治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让“看得见”的法治形式内化为根植于内心的法治信仰,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信念和自觉实践。

上一篇:苏长和:对抗式制度体系导致西方之乱
下一篇:黄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 打好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