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亭:更好推进健康扶贫,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李春亭:更好推进健康扶贫,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2017-03-29 09:02:21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春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强调“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健康中国是全民健康,包括欠发达、贫穷、边远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中央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七大行动之一,要求着力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目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服务能力弱,医疗卫生信息化滞后,地区发展差异大等问题。在机遇和挑战下,民族地区健康扶贫行动要在“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下,在“精准扶贫”的理念下,在医疗卫生改革的背景下系统思考和协同推进。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康、精准扶贫的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切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治好病,断穷根”,确保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贫困地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
 
  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扶贫专项行动中,健康扶贫是“1”,其他各种扶贫方式是“0”,有了这个“1”扶贫的效果才能倍增。如果没有“健康扶贫”托底,即使贫困户实现了增收,也有可能在因病失能、创收困难和医疗支出负担的叠加作用下迅速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健康优先”就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健康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并强调“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民族地区健康扶贫工作要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启动健康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上来,紧盯重大疾病防控、地方病防治、少年儿童和弱势人群健康,重视解决大众健康问题,最终实现“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了病能够得到科学有效医疗救治”的目标,最大程度防控健康威胁,积极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挥少数民族在治病防病中的优良传统,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要站在“全局的、长远的、整体的”角度,把健康产业作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让“大健康、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全面发展。要发挥民族地区自身资源优势,转变传统观念,突出创新驱动,统筹民族地区各方面力量,走一条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之路。要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环境,统筹运用区域内外资源,尤其是科技研发创新资源,努力形成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普及健康生活理念
 
  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要以人为中心,探索“县—乡—村”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对贫困人口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挥少数民族良好生活习俗对于疾病防治的积极作用,采取民族语言文字、健康视频等广大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普及健康知识;在街头摆摊设点进行医学科普,针对赶集、上街的群众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农村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妇联组织优势,加强公共健康的宣传倡导,减少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的发生;要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中小学生生长发育。
 
  把健康意识转化为健康行动。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民族地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将农村改厕、人畜分居与危房改造、整体搬迁结合起来。加强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调查与评估,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引导农村贫困人口饮用消毒煮沸后的自来水、窖水;引导群众加强锻炼,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盲目用药的行为。要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意识,让少数民族同胞少生病。要宣传控烟和引导饮酒人群适量饮酒,让大家明白吸烟和酗酒的危害,减少烟、酒在日常消费支出中的比例。
 
  体现“精准”理念
 
  开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调查摸底。要落实好“对象、立卡、签约、治疗、管理、健康促进、保障兜底、费用控制、任务考核、脱贫成效”10个精准要求,精准认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民族地区因病致贫原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善医疗救助对象的精准认定,增强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在民族地区健康扶贫行动中的运用。要以县为单位,依靠基层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核准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及患病人员情况,适时开展“回头看”工作,准确掌握其所患疾病、家庭经济状况、医疗费用开支等情况,做到“有进有出、定期更新、动态管理”,通过数据的变化情况来验证、评估政策效果,形成健康精准扶贫“全过程、动态化、互证式”管理模式,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扎实开展。
 
  围绕精确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打好健康扶贫“组合拳”。要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通过体检的方式,为贫困人口每人建立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根据当地贫困群众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免费提供不同的体检项目。根据体检结果将群众分为一般人群、及时追踪人群、慢病高风险人群、疾病人群,分类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实行精准预防保健管理,让每个病人都能得到个性化治疗。
 
  完善健康保障机制
 
  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强筋健骨”。一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民族)医药发展,重视少数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为贫困地区人口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提供家门口式的中(民族)医药服务。二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要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培训合格的村医,配备基本药物、医疗设备。三要解决好医疗卫生优质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建设区域型医疗中心,降低就医成本。要加快“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计划,让老百姓“挂得上号”“看得上病”。四要加快农村地区免费医学生订单式培养,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的培训晋升体系,设置合理竞争的薪资福利,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有“永在身边”的医疗队。
 
  为贫困人口撑起健康“保护伞”。在有条件的贫困乡镇、村优先推广使用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实行新农合全额报销。坚持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切实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保障工作,使精准扶贫对象政策范围内的群众医疗保障水平达到90%以上,使贫困群众“敢看病”;加快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行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压缩流通环节、降低费用,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
 
  让贫困人口有“健康管家”。要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妇女、老年人健康水平,为农村妇女免费进行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继续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引导适龄妇女合理控制生育间隔,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项目;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大力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做好少年儿童的健康工作,为健康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保驾护航;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防治地方和区域性传染病。
 
  【本文是2016年度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及经验研究》(课题编号:ZX201607)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王金胜:瞄准突出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一篇:马东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有益于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