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考察与现代启示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考察与现代启示

2016-07-04 11:35:26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熊坤新 何玲涛 巴拉吉

  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即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统治阶级根据种族和民族的特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其他种族。种族歧视肇始于古罗马帝国时代,其现代形式则是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歧视行为主要包括剥夺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其他权利,压低工资,任意逮捕、拷打甚至杀害,强行限制在“保留地”内居住等。世界上存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国家当属美国和南非,本文即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政府公开进行种族歧视的时期

  从1619年贩卖进北美大陆的第一批黑奴开始,美国政府就开始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时,奴隶制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是合法的。这个毒瘤在美国联邦宪法制定时,就引起相当大的麻烦。当时的矛盾主要是在大州与小州、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之间。但从根本上讲,地方主义即南方和北方的争夺主导了制宪过程,其中奴隶制是核心问题。18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口中的奴隶数量占到了七分之一。那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们怀疑奴隶制在美国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出于其他利益的考量,他们也只能默认其存在,结果就出现了权宜性的妥协。北方州代表希望把奴隶计入人口总数内,目的是增加各州应缴纳的联邦直接税。南方州代表也希望把奴隶计算在内,但意在增加自己州在众议院中的议员名额。双方为达到各自目的实行了妥协,其结果就是“五分之三”条款,即黑人奴隶的人口折为五分之三后,计入各州人口总数。这个妥协实际上是南方的胜利,因为直到内战爆发前,国会很少征收联邦直接税。当然,反奴隶制的呼声还是有所收获:宪法规定了美国参与国际奴隶贸易为合法的最后截止日期,国会后来在1808年通过了这项法律;到1800年,绝大多数的北方州要么废除了奴隶制,要么已经开始实施黑奴的逐步解放。

  二、美国的废奴运动

  19世纪20-30年代,美国社会中废奴运动逐渐高涨。运动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三种人:自由黑人、基督教教友派信徒、激进的白人。从运动的派别而言,也主要有三类:殖民派、逐步解放派和立即解放派。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改革家认为奴隶制的存在对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实为奇耻大辱;人道主义者无法容忍的是奴隶主对黑奴的鞭笞和黑人家庭的支离破碎;民主党人则抗议对奴隶政治权利和民权的彻底剥夺;所有的完美主义者对奴隶根本没有机会改善自己感到悲哀和绝望。19世纪20年代,很多人认为,不通过革命,在美国废除奴隶制绝无可能。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通过以后,很多反奴隶制的北方白人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思想:奴隶制是错误的,绝不能容忍这样的制度存在于美国。而且,虽然《密苏里妥协案》禁止在路易斯安那购买的绝大部分土地上实行奴隶制,但没有任何一项触及奴隶制在南方继续存在的现实。19世纪20年代,报纸《全面解放的天才》编辑本杰明·兰迪提出,在南方要用劝说而非联邦干涉的办法解决奴隶制问题,他也曾考虑把自由黑人和奴隶移民到海地和加拿大的可能性。当然,兰迪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于1831年创办报纸《解放者》,并使它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反对奴隶制的出版物。事实上,在白人的反奴隶制斗争产生一定影响之前,已出现了很多黑人反奴隶制人士。弗来德里克·道格拉斯是来自马里兰州的逃奴,曾受尽奴隶主的毒打和种种凌辱。道格拉斯坚持认为:黑人的自由不仅仅是获得解放,而是要求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完全平等。

  废奴运动中有多种主张,加里森作为最革命最激进的“立即废奴派”领袖,追随者虽不多,但影响力却十分强大。不同于那些主张对黑人解放采取循序渐进、分期推进方式的改革家,加里森认为废奴不只是中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更是一场革命。他指出,仅仅解放黑奴是不够的,让黑人取得种族平等、获得完全公正的待遇才是废奴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同时,加里森对“立即解放”黑奴的纲领在南方将产生怎样的反应并不放在眼里,所以他痛斥道:“所有南方白人都是恶棍。”他的追随者也对奴隶主大加鞭笞,认为“奴隶制与残酷是同义词”、“奴隶主不属于人类”。当他看到美国北方种族平等思想的局限和南方白人极度轻蔑的态度时,他得出结论说:“美国社会烂透了。”因此,他拒绝向现存的宗教和世俗的制度让步。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和道德上的绝对主义者,他执着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天国”。然而,他最终还是走上通过政党政治达到目标的道路。这是废奴运动从道德改革性质走向政治领域的第一步,也正是这一步引向了19世纪50年代共和党的成立。

  三、美国的南北分裂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因为新州的属性问题,奴隶制问题成为南北分裂的导火线。因为《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南北方之间终于发生了武装冲突。南方奴隶主组织武装暴徒冲入堪萨斯,北方工农奋起战斗,持续数年,史称“堪萨斯内战”,这被视为美国内战的前奏。1858年,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发表了《分裂的房子》的演说。1859年爆发了约翰·布朗起义,北方人对烈士约翰·布朗殉道式般的牺牲表现出了巨大的悲痛,使南方奴隶主在震惊之余对北方的怀疑和恐惧进一步加深,从而把美国进一步推向内战的边缘。

  经过内战和战后共和党人的激进重建,黑人终于得到了真正的历史机遇。186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正式发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叛乱州种植园主的奴隶,并特别豁免了边境州和联邦征服的前邦联地区的奴隶。1865年,作为北方的胜利成果之一,第十三条修正案被纳入美国宪法。它的最大成果是在美国及其实行管辖的地方废除“奴隶制和不情愿的苦役”,即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然而内战结束后,黑人依然遭遇着巨大的不平等,其根源是白人顽固的种族主义思想传统。

  黑人在长期的苦难环境中形成的心理状态也变得恍惚不清,各阶层对自己境遇的反应更不完全一致。有些人开始反思是否应当对自己的种族骄傲,即后来的“黑人民族主义”的调整;有些人则彻底失望,试图重启非洲殖民运动,彻底逃避这块折磨身心的“自由乐土”。美国的很多黑人仍然不放弃斗争哲学,如纽约《时代》杂志的编辑和非洲裔美国人同盟的建立者,号召黑人挺起腰杆争取充分民权,如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公平的工资,并同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进行斗争。

  四、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头10年,美国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运动只限于由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法院进行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掀起了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斗争及运动。美国黑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长期受到种族歧视,处于社会最底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亚非国家有色人种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胜利的鼓舞以及工业化进程推进,大批黑人流入城市,黑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成为全国性问题,这进一步导致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为改变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就布朗控诉托布卡教育委员会一案作出判决:公立学校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是不平等的,违反《宪法第14条修正案》。1955年12月1日,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黑人帕克斯夫人在公共汽车上拒绝让座给白人,被捕入狱。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全城5万黑人团结一致,罢乘公共汽车达一年之久,终于迫使汽车公司取消了这种极不平等的种族隔离制。1957年,马丁·路德·金及其支持者组成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将运动深入到美国南方社会的各个领域。1958年南方21个主要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0年2月1日,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城4名黑人大学生进入一家餐馆,白人服务员命令他们走开,但他们却静坐不动。这一英勇行为立刻得到美国南部广大黑人学生的响应,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静坐运动,迫使近200个城市的餐馆取消了隔离制。1961年5月,种族平等大会又开展了自由乘客运动。不久,在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参与下,得到许多白人的支持,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运动,迫使南部诸州取消了州际公共汽车乘坐上的种族隔离制。

  五、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现状

  美国虽然先于南非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层面废除了种族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族歧视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如今,美国虽已给予黑人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但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如全美各地的每一个有显著黑人人口的城市,都挣扎在支付社会福利和执法问题上。黑人的社会福利率是白人的5到6倍。黑人享受社会福利计划的时间也远远超过白人。同时,黑人的犯罪率与其人数相比极端不相称,导致白人纳税者逃离,所剩下的就是破产的、不能支付所有滥用福利的、高犯罪率的城市。麻省理工学院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在2003年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工作单位在招聘时普遍存在着种族歧视现象,那些名字“听起来像黑人”的应聘者得到面试的机会比名字“听起来像白人”的应聘者少50%。调查结果被研究者视为种族偏见已经植根于美国不公平历史的强力证据。但是现在黑人所受到的社会福利要远远好于其他族裔,由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偏向于黑人,所以有很多工作岗位都必须招聘黑人,如同一学历的黑人会比白人更容易被优先招聘。同时,黑人歧视亚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在1992年洛杉矶事件中,黑人针对亚裔特别是华裔的打砸抢事件,就致使许多亚裔的资产遭受损失。其实,种族歧视的表现形式既有公开的、显现的、合法的,也有隐蔽的、潜在的、非法的。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数据,美国精英大学亚裔学生的数量1993年为20%左右,此后不升反降。而全国大学本科学生的组成比例,1984年亚裔为4%,24年后,终于增长至6%。但在此期间,拉丁裔和非裔却增长至15%。同样,亚裔的SAT成绩必须比黑人高出450分(满分1600分)才能被录取。

  六、美国种族歧视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环球时报》2016年5月28日第三版报道:“外媒称中国‘洗衣广告’涉种族歧视。”该广告显示,一名黑人在洗衣机里被“清洗”后,变成了亚洲人,这是中国一种名为“俏比”的洗衣溶珠品牌广告的情节。这则广告近几天被英国的《每日邮报》、《太阳报》、《镜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新西兰的《先驱报》等外媒指责其有种族歧视之嫌。《环球时报》记者27日联系到该商品生产商,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拍摄该广告时没有考虑到种族歧视的问题。但是外国网友纷纷参与讨论,其核心论点都是关于中国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而不自知。对此,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声音也纷扰杂存、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中国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种族歧视现象,也有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的西方观点。

  在当下中国,非裔人确实遭遇着诸多困境,非裔人难以得到和白人同等的尊重,被部分人认为“很脏”,在求职上遇到困难等。这种矛盾的境况揭示了非裔人在中国的复杂处境。在广州,一片以洪桥为中心、半径约10公里的非裔人聚居区,被出租车司机称为“巧克力城”。据中国官方统计,2003年以后,赴广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如今,广州非籍流动人口目前已高达数十万,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法滞留者,非裔人聚居区以小北路、环市路、三元里为中心,呈半月形包围广州。尽管发达的小商品贸易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水平,但聚居广州的非裔人却常常在乘出租车和租房等日常生活问题上感受到歧视和不便,绝大多数当地居民也不愿与之为伍。

  上述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正视和警觉。我国一直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种族观和民族观,主张各种族和各民族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必须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在全社会特别是媒体舆论包括互联网在内,都应形成这样的氛围,对待各种族、各民族都应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友好相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上一篇:李君如:以“四个自信”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下一篇:易炼红:把增强群众获得感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