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员:用城乡统筹的双手呵护儿童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文章 > 2016年—2020年 >
赵亮员:用城乡统筹的双手呵护儿童

2016-06-17 09:02:5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赵亮员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高速发展的中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无论就其规模还是性质,都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据估计,全国有留守儿童6000多万,流动儿童3500多万,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总数过亿,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38%。无论留守还是流动,都是中国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集中体现,即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以及户籍分割政策的直接体现。同时,该问题也是经济高速发展中的社会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差异性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一些共同之处。其一,规模庞大,产生的原因类似,而且都是不完全形态人口迁移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转化。其原因都是由于向往更好生活条件的移民群体,受制于自身经济条件或外部社会政策不健全的限制,其不完全迁移导致了大量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其二,都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正常需求受到冲击甚至中断。留守儿童面临着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流动儿童面临的是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需求供给不足,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就会不畅甚至中断。其三,社会后果类似。已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学业表现、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普通儿童表现出一定差距。这些与主流价值观的偏离会导致该部分群体逃学厌学、叛逆期提前或行为加重,离家出走、校园欺凌等越轨行为高发。相比而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更大。

  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一,规模不同,预期未来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理论上讲是可以双向转化的,但最终应该是由留守向流动转化。长期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留守儿童会趋于减少,而流动儿童数量会增加。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愿意把孩子带到城市中跟自己一起生活。学龄前留守的比例大大增加,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在缩小,说明了留守出现了低龄化趋势。其二,解决的难点不同。相较而言,流动儿童的解决主要靠流入地城市政府,相对而言财力有保证,但县城、中西部地区城市还是面临一定压力,需要中央和省域层面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以解决。留守儿童多集中在乡村,虽然资金投入增大,但相应的执法、社会服务等专业力量跟不上。其三,解决的思路也有差异。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无外乎让儿童随父母进城念书,或者让父母回乡就业。前一个思路需要流入地城市政府增加教育供给,后一个思路需要流出地政府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解决流动儿童,则更多需要靠流入地政府增加教育供给。具体实施方案,要考虑到不同层级的城市财力和城镇化水平的差别,以及儿童的省内或跨省流动的因素。

  如何解决两个群体的儿童问题

  从“两免一补”的推广,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的投入逐步加大,但解决两个群体的儿童问题,仍需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内加大推进力度。

  强调政府的责任,针对各地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最近国务院出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部新组建了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各地的相应机构也应跟上,加大政策和资源的供给。统筹城乡,加大未成年人保护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同时注重衔接。在大城市加快推进异地高考制度改革,在中小城市加快清理与人口流动不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和教育管理制度。

  加大对学龄前儿童教育、寄宿制学校和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在学前教育阶段,一些城市幼儿园严重不足,随着更多儿童进城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和服务设施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既要通过强化对中小城镇的教育投入解决大班额的问题,也要注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在“拉回”一部分去城镇就读的学生的同时,增加寄宿制学校生活照顾和心理关爱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此外,部分在大城市出生长大的流动儿童受制于现有政策,面临无法升入当地高中、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在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乃至高等教育阶段的招生考试制度方面做出改革。

  在社区和学校层面加强儿童社会服务。通过发展社区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较多的学校纳入学校社会工作的覆盖范围,在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创新工作中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在社区解决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方面面临的障碍。通过在乡村中小学和村委会(村部)设立社工服务站,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安全需求,提升留守儿童应对不利处境的能力。

  强化家庭责任,引导父母多做情感投资。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引导父母重视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和责任,纠正极少数留守儿童父母“只生不养”的错误行为。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会力量的努力,引导父母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情感投资,如牺牲部分经济收入,而把时间花在陪伴子女成长的过程中。

上一篇:柳华文:中国人权事业行稳致远
下一篇:王鸿铭:民主集中制:中国经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