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权白皮书的重要特质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中国人权研究会 > 《人权》杂志 > 最新一期 >
新时代人权白皮书的重要特质

2022-01-25 11:21:55   来源:《人权》2021年第5期   作者:付子堂
  内容提要:作为表达中国政府立场、讲述事实真相、总结历史经验以及传播中国方案的重要政府文件,人权白皮书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并为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权白皮书涉及多元、广泛的主题,并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直接的现实问题为目的。人权话语体系逐渐呈现出语言描述的客观化、 表达形式的生活化和交流互动的自主化三大理论倾向。伴随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权白皮书将继续发挥其特有的目标指引功能。

  关 键 词:历史意义 务实风格 理论导向 目标驱动

  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今年也是中国政府发布第一部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3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有必要进一步总结和汲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经验,为持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贡献智慧。

  一、人权白皮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第一部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充分肯定了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将其称为“伟大的名词”,并指出这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同时也第一次表达了“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这一基本观点。此后,“人权”这一概念逐步“脱敏”,开始进入党的核心文件、国家宪法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一方面,人权白皮书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正是人权白皮书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做人权事业”却不讲人权故事,“做得多”却“讲得少”或“不敢讲”的局面,让人们对人权概念“脱敏”,可以大胆地讲“人权”,理直气壮地讲“人权”。

  另一方面,人权白皮书为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11月至2021年8月,中国政府已经累计发布白皮书142部。其中,明确带有“人权”字样标题的白皮书就有24部,不仅包括《中国的人权状况》《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等年度白皮书,还包含《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周年》《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等跨年度白皮书,以及《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的新进展》《新疆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等特定主题的白皮书。这些白皮书不仅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并逐渐成长为中国政府表达自身立场、讲述事实真相、总结历史经验以及传播中国方案的重要政府文件。

  二、人权白皮书具有鲜明的务实风格

  白皮书的主题具有多元性、广泛性,涉及外交、国防、国情、人权、地方问题五大类。但究其实质而言,大多数类别均与人权问题相关联,或是围绕保障人权事业展开。因此,除了从名称上带有“人权”字样的白皮书之外,还有许多白皮书是以“人权”“权利”“权益”为关键词进行讨论的,比如《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等。

  就内容而言,这些白皮书往往关切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民生发展、法治建设、宗教信仰、人权司法保障等具体内容,还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的人权状况,以及西藏、新疆等地方人权状况。

  就目的而言,这些白皮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的初心使命。白皮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把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有机统一起来,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人权实现的状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三、人权白皮书具有扎实的理论导向

  我国政府30年来发布白皮书的历程,标志着学术界对人权理论与实践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科学、完整的体系,构建了一个从概念到日常实践,再到理性认识的人权话语体系。人权白皮书主要以实证材料、具体数据为依据,让事实“说话”,然后进行总结凝练,逐步确立起具体人权事务上的话语权,为形成完整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第一,语言描述的客观化。人权白皮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事实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理论导向。主要以数据、图表、事例等进行历史对比描述,着重于呈现人权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表达形式的生活化。人权白皮书的具体内容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朴素性的大众话语。一提到白皮书中的某些概念,就能与实践层面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比如“免于贫困的权利”就与日常生活中的“扶贫减贫行动”相关联。

  第三,交流互动的自主化。从宏观上讲,人权白皮书作为交流的纽带,并不是在追随西方人权议题,也不再是政策性的宣传口号,而是通过“行为示范、规则发展和理念引导”等实践来分享中国方案,具有真实性、可感知性。从微观上讲,人权白皮书中数据和事例的增减变化,内容篇幅的增多,自主性议题的展开,本质上也是一个国家与民众、国家与国家双向互动的结果,也体现了尊重和借鉴国际社会的优秀经验,扩展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内容和进程。

  四、人权白皮书具有明确的目标驱动

  人权白皮书不仅向世界阐明了事实真相,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更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近期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实施情况评估报告》表明,《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得到了全面实施,168项目标和任务全部完成,其中很多指标和任务提前或超额完成。当下整个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因此为继续发挥新时代人权白皮书的重要功能,新时代在保障人权时,需要明确三个目标导向。

  第一,协调推动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了转变,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人权是法治的终极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单纯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不够,更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决不让一个人掉队。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时代人权目标,使各项权利协调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全面保障、根本保障。

  第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马克思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当今世界,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在人权保障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一些领域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这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长期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继续发挥发展权在推动中国人权事业进程中的协调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享有充分的人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三大领域的工作。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区域性冲突不断、人权霸权现象十分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无法达成合作与共识,而是要大力弘扬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零和博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倡导国际社会的合作更为重要。中国政府通过人权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分享的是中国的经验与方案,是合作与沟通的结果,而非强权与霸凌。当今国际社会需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世界各国要真正践行多边主义,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可视成果为导向,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三大领域工作,有效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总之,自1991年11月1日《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问世以来30年,我国人权保障成就巨大,人权法治建设日益完善。因此,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坚定人权自信,继续全面提高人权保障水平,全面构建人权法治体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人权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式人权法治现代化继续努力、继续奋斗。

  (付子堂,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法学教授。)

  (责任编辑 朱力宇)

上一篇: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张力平衡结构
下一篇:2021年第5期(总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