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研亚洲环境气候保障 聚焦中国公民环境权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中国人权研究会 > 动态 >
专家共研亚洲环境气候保障 聚焦中国公民环境权

2022-11-27 11:0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在26日于此间举办的“亚洲人权论坛”国际研讨会上,专家聚焦中国环境气候保障和中国人权发展,共同研讨人权视野下的环境权及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实现等问题。中国多位人权学者指出,中国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公民环境权利保障,是中国人权发展的浓墨重彩。
 
  今年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文简称《公约》)达成3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以“环境、气候变化与人权”为题主办此次为期2天的国际研讨会,迎来亚洲二十余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以线上形式参加。
 
  “回顾和展望亚洲环境保护与人权发展的经验和未来,探讨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表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不仅要进一步推动人权事业进步、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还要努力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作为国际社会一员,中国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指出,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法治层面看,“中国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公民环境权利保障,是中国人权发展的浓墨重彩。”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其江表示,环境权利是新一代人权的代表性权利,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普遍人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徐显明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方式从以行政保护为主逐步转向以司法保护为主。当前中国的司法审判建立了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基层人民法院一套审判体系,从而实现公民的环境权。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吕忠梅介绍,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由33部国家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立法以及10多件中共党章和法规共同构成。大致包括环境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污染防治、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保护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特殊地理地域保护这五个分类”。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当日在论坛上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在中国观察了许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它们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部分。我们觉得这些地区是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教育的好地方。”

上一篇:“亚洲人权论坛——环境、气候变化与人权”在京举行
下一篇:亚洲学者吁以“亚洲人权共识”回应话语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