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全民健身战略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中国人权研究会 > 《人权》杂志 > 最新一期 >
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全民健身战略

2021-01-20 15:33:52   来源:《人权》2020年第5期   作者:徐翔
  内容提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权保障体系愈加完善。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权,大力倡导和推行全民健身战略。全民健身战略不仅有着多元化的制度内涵,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我国以全民健身战略对体育权保障质效的提升,以“互联网+全民健身”模式对体育权实现思路的拓展,以全民健身智慧化等方式对体育权保障现代化、时代化的推动,均整体性、制度化地回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决策,推动了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关键词:小康社会  全民健身  体育权  人权  体育法

  一、引言

  2018年12月10日,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全方位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是实现最大人权的重要路径。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纵观历史,从小康提出到总体小康,由“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化。国家相继出台涉及各领域的多项举措,大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有关保障公民体育权的举措,便是在党的十六大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的基础上,将全民健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并得到广泛普及。由此可见,全民健身作为当代中国体育权实现的一种整体策略,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快速发展,人民在一般的人权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越发丰富,尤其是对健康、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渐渐增多,继而不断萌生一些新兴人权。健康权、体育权都是新兴人权领域逐渐重视的内容。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而公民个人健康方面,除了医疗技术的重要性以外,就是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者相互交融,协同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这些健康服务融合了医疗、体育以及各类社会保障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体育就是生活,健身就是健康。全民健身是提升全面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准最经济、便捷、高效的方式之一,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强劲推动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体育力量。

  二、全民健身的体育权内涵

  教育、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建设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全民健身也是我们教育、文化和社会领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全民健身的实现,也是公民体育权有效实现的体现。

  (一)全民健身的体育权面相

  全民健身与当下新兴人权中的体育权息息相关。体育权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当前有关体育权的内涵和外延皆尚无统一定论,有的学者基于国际法视野,探讨体育权的全球普遍性,有的学者基于宪法规范认为,将体育权利作为文化权利有助于实现公民体育权利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笔者主要将体育权定义为全人类不分性别、不分种族、民族皆可依据自己的内心自由决定自己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参与何种体育运动、何时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通过体育权的内涵可以发现,全民健身具有浓厚的体育权色彩。

  首先,以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为核心要义的全民健身,是对人权谱系中体育权之内涵的具体阐释。作为新兴人权的体育权,是平等权、财产权、自由权、生存权、发展权这五大权利群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发展权息息相关,体现着体育法的基本价值和精神。全民健身的主旨在健身,即增强和维护人身体的健康。前文也提及,全民健身是有助于提升全民身体素质,维系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医疗技术、生态环境等以外,休息和体育锻炼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当下对健康权日益重视的环境中,公民对体育锻炼的追求日益兴盛,国家对公民体育权的重视程度也愈益提升,从全民健身计划到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再到《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与修订,都表现出对体育锻炼具有健康价值的认可,也表现出社会大众在满足基本生存权、自由权等权利的基础上,对体育权等发展权的追求欲增强。这样,健身便与体育紧密连接并直接等同起来,健身也即体育健身,健身成为体育概念。继而全民健身充分借助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的核心要义,彰显出体育权的深刻内涵。

  其次,以引导、帮助国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为宗旨的全民健身,是推动体育权动态化、实践化运行的必然环节。全民健身战略是我国体育权保障中的重要一环。全民健身战略就是为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种实现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等条件,彰显体育权的积极权利属性一面。例如,《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虽然并未明确强调保障公民体育权,但在“健康权”中明确强调,“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推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乡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和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这就突出了全民健身在“健康权”保障中的地位,而全民健身本身属于体育权中的社会体育权范畴,具有了对健康权和体育权保障的双重属性;另外,全民健身还要求相关体育行政部门不能非法干涉社会大众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肆意加以限制、阻碍,这就又体现出全民健身具有体育权的消极权利属性的一面。

  最后,具备安全阀效能的全面健身,是传承延续体育精神的重要方式。体育运动本身有其自身特有的社会“安全阀”的作用。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有重大意义。全民健身是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集全民性和健身性于一身,彰显出鼓舞全体国民、广大民众普遍参加,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目的的体育,从而与少数具有运动禀赋的体育精英,与提高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冲击人体极限的竞技体育明显地区别开来。无论是从“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以及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所下的健康定义,还是从“以遗传为基础并经后天形成表现在人体结构形态、生理功能、身体活动能力、心理因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稳定品质或特征”方面给出的体质定义,都同时包括身体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这里的健身并非单纯的生物学视角,包括各种社会性、文化性因素与内涵。全民健身的安全阀效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身体健康的调节,二是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全民健身作为督促体育运动的一种手段,提倡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提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准。同时,全民健身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全民健身所具有的体育运动的文化理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精神资源。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提升大众的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必然是寻求(理想的)非暴力的方式来转变冲突,以便各方对结果感到满意。全民健身过程中对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平等的体育精神的传承、延续和重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思想基础与理论支撑。具有安全阀效能的全民健身,通过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不同的体育运动中来,让参与者体会公平、公正、平等的体育精神,继而将这样的可贵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与人权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追求相契合,这也彰显出全民健身是传承和延续体育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全民健身”的发展与进阶

  生命权是人们的第一人权,健康权的有效维系,是保障生命权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全民健身,可以有效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有效保障公民健康权。“全民健身”术语出现前,常用的是“群众体育”、“全民体育”等术语。新中国刚成立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就受到高度重视,全国上下全面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继而衍生出了“群众体育”一词,并成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构成。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界开始对原国家体委为参加奥运会而提出“省级以上体委侧重抓提高”的方针进行反思,不断从战略高度关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问题,继而逐渐提出了“全民体育战略”,随后,“全民健身”这一表述,在原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对1988年的工作部署中被确认成为官方用语。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在1993年,原国家体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群众体育的制度性改革措施——“制定全民健身计划”。1995年,国务院又在经过多方调研和考量后,正式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从此,“全民健身”上升到了正式的制度文件地位,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同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专门规定了“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和“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首次对“全民健身”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随后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2009年,国务院直接以全民健身进行命名,分别确定了“全民健身日”和颁布了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自 2011 年开始,国务院继续制定实施5年为周期新的《全民健身计划》,全国统一在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在国家的相关决策部署和体育工作运行与活动开展的实践中,“全民健身”概念被持续而普遍化地使用,已成为广为社会认知和日益深入人心的专门词汇,成为与“群众体育”并行使用甚至远高于“群众体育”使用频次和宽于其使用范围的规范用语,而且成为国家推动发展群众体育和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的重要表征。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战略的内在诉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诸多领域得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我国体育领域的改革发展也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大体育观”“大群体观”理念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以突破性思维和突破性措施获取全民健身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彰显,全民健身与社会发展全局的连接联动更加紧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者的关系,谋划推动体育领域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体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包括强调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体育发展:“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在新时代这样的背景和布局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实现了进一步的战略提升。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4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实施《宪法》和《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以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又一次通过法规性文件的方式做出的重大决策宣示,不但使全民健身在实现和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地位与功效上得到新的法治提升,而且也必然以国家战略的视野,将全民健身更多地纳入国家的法治体系和法治全局,将全民健身的依法治理推至新的阶段,推向新的境界。以全民健身为代表的体育事业大改革和大发展,从目标和内容上表现出的关于体育权、健康权的重视和保障,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具有高度契合性,充分表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民健身战略的内在诉求,具体表现在全民健身助力小康社会的价值和制度基础两大方面。

  (一)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基础:小康与体育的本源共生性

  “小康”是一个古老的词语,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指人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种较为殷实幸福的状态。现代小康则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通俗来说,小康是处于基本温饱与富裕中间的一个阶段,即吃穿有余、闲暇倍增的生活状态。这就为体育走进民众视野奠定物质与时间基础,也只有在“钱、闲”均备情形下体育行进之步伐方能更加稳健,即是说,小康的期许与体育的渴求于人类发展史进程中具有本源共生性。

  “小康社会”早在《礼记》中有所记载,在儒家思想中体现的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形式,他们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小康社会”的期望是一种封建世袭下的私有制社会,并且国家安定、礼治文明。新中国时期,邓小平同志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小康社会”理解为“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为:恩格尔系数(用于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在温饱——富裕这一区间内小康社会完成了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任务。目前,我国已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一纵向发展的历史演进谱系。体育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乃至到达国家战略高度的巅峰阶段,此间还逐渐衍生出小康体育,带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充分反映出体育运动于当下及未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也表现出保障公民体育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我国为了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维持经济中高速水平增长,体育恰能充当一种绿色GDP以促社会建设,这为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使命奠基。

  (二)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基础:全民健身与小康社会的目标融合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互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民健身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全民健身则可以高质效的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二者相互交融,协同并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全民健身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社会体育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可以推理出,对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权)的有效保障,便是对公民体育权保障的重视,继而突出了保障公民体育权可以高质效的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虽然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涨幅度较之往年较小,但整体是呈增长趋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调查户的人均收入。26523元,增长9.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9244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增长10.1%。物质财富的增加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其他幸福权利的追求,尤其是对健康权、体育权的追求愈加明显。有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开始产生体育需求。现如今,我国人均收入早已超过1,000美元,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显著增强,体育需求促使公共体育服务不断供给,大众在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后,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定会高涨,现实中的广场舞、健身走等活动已是愈演愈烈,正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显著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由此可见,全民健身的宗旨正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契合,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还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全民健身有助于公民切实的体育需求表达,是体现民主的重要举措。以往对全民健身的指引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尤其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未来全民健身各项措施的提供与保障将会注重“自下而上”的意愿,供给主体应在公民体育需求调研基础上再决定提供具体的服务内容,以体现民众享受体育的权利和参与基层体育治理的权利;二是全民健身战略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繁荣,如,物质层面的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可点缀社会总体格局、制度层面的体育活动组织可为社会发展增添活力、精神层面的意志品质塑造确保民众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等,为社会主义建设补充更为积极、健康的动力要素。

  四、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

  (一)全民健身提升体育权保障的质效

  体育权的有效保障,涉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领域。全民健身主要体现的是对社会体育领域的体育权保障的科学指引,通过积极引导,敦促相关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规保障公民体育权的有效实现,同时敦促公权力机关积极履职,为保障公民体育权提供完备的场所、设施等,以保证公民体育权实现的硬件和软件都较为完备。

  2020年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视频会议,提及“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8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国体育场地317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约23个。其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也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相比2013年底,体育场地数量增长约87%,总面积增长超过30%,每万人体育场地数量增长超过8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超过27%。”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要求1年内编制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并且对实现公民体育权过程中需要国家积极提供保障措施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通过有关行政部门的积极履职,有效保障了公民体育权的实现,彰显出体育权的积极权利属性。

  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以外,体育公共服务类的软件措施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在不少地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已成为各级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当地群众体育满足感、获得感的重要标尺。青岛市城阳区从2010年起,规划2,000亩土地建设了43处市民运动公园,如果将这些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将带来至少100亿元的收益。毛南族今年刚刚实现整族脱贫,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建设了大大小小数十片篮球场,乡亲们农闲时、茶余饭后都会走上球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自己体育权。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全民健身的战略举措都为体育权保障的质效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全民健身”模式助推体育权实现的思路拓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平衡集体利益,居家隔离的同时,为了继续锻炼身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居家健身。疫情防控的特殊要求压缩了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物理空间,但大大拓展了参与健身的心理空间。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上体育教学、线上体育活动、线上体育竞赛,一方面丰富了群众居家生活、增强了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了体育权的高质效实现,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秉持法治原则、比例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创新模式的运用,进一步保障了全民体育权的实现,甚至让更多人更加便捷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推进了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与发展。

  全民健身工作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紧扣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大力推动科学健身,开展网络体育赛事活动,传播健身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们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健身的习惯,并且实现了权利保障与权利限制的合理平衡。为了防控需求,个人体育权等私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基于“互联网+全民健身”,体育权等私权利又通过新的路径得以保障,这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对体育权保障的一大亮点举措。

  (三)全民健身智慧化推动体育权保障的现代化和时代化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生活中处处可见智慧化设施,全民健身的智慧化趋势也日益突显。在2020年8月8日,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指导支持下,由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科研所组织国体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www.js365.org.cn)及其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平台上已有上万个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信息,其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1000多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平台整合利用了中软国际、中讯设计、视源、动网等提供的资源,已具备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信息公开、场地预订、赛事活动、赛事直播、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咨询指导和数字监理等功能模块。

  构建该平台,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水平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的要求,更是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的重要举措。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民健身网络平台的上线可以大幅提升场馆科学管理水平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并增加体育场馆利用率。2020年5月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的通知,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行两个规范。随着各场馆根据两个规范完善软硬件,更多的全民健身服务信息数据将接入该平台。同时,可通过平台对场馆开放情况进行监督,对场馆开放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基于全民健身的智慧化趋势,公民体育权的实现路径方式也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公民各项人权的有效实现,为小康社会的全面落成提供了保障,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物质上的小康,同样还有权利上的小康,只有经济、物质和权利方面都得到应有的保障,才可谓是真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五、结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而全民健身在积极保障公民体育权有效实现的同时,直接改善了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康的有效实现,继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高质效落成。尤其全民健身还具有体育权的内涵,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就是对新兴人权,即体育权的重视和保障。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和人权保障息息相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大众对权利的需求就更加突出,权利保障落实的情况更决定了公民幸福感的提升。就此而言,全民健身战略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体育权实现的一种整体策略。以全民健身为代表的体育权得到高质效保障,势必能够形成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徐翔,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人员,法学博士。)

上一篇:儒家人权话语述论
下一篇:国际恐怖主义与偏激型“政治正确”:观念批判与理念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