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经济建设 >
“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

”——小康路上的创新故事

2021-02-25 09:27:44   来源:新华网   作者:胡喆、陈席元

  科技照亮脱贫路,技术开出“致富花”。“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组织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扎实推进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走进乡亲们的心里,有力支撑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部数据显示,全国科技系统在贫困地区累计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构建科技扶贫新格局,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精准脱贫之路。

  科技照亮脱贫路

  “院士是啥?”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的拉祜族群众刘扎丕听到别人介绍朱有勇是院士时,他下意识地愣住了。

  2015年,刘扎丕第一次在“院士小院”聆听了朱有勇的讲座,他震惊了,原来洋芋有这么多叫法,还要选择品种、脱毒种薯、建垄打沟……

  通过办专家技术扶贫班、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长期扎根云南省澜沧县扶贫一线,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扶贫事业,带领一批像刘扎丕这样的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

  “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着力补齐贫困地区科技和人才两大短板,创新部际协调、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部省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四级联动三项机制,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精准脱贫之路。

  技术开出“致富花”

  “大田栽秧行对行,我在田坝栽花秧,感谢书记来指导,九月菊花满坝香。”这是贵州省麻江县高枧村村民易芙蓉为南京农业大学驻村书记编唱的山歌。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介绍,学校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自2013年定点帮扶麻江以来,已在当地试种了500多种菊花,面积超过2000亩,近5年带动农旅收入超过2亿元。

  “乡村振兴要有产业支撑,产业要有自身特色。除了发展旅游,我们还着力通过创新延伸麻江的菊花产业链。”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海滨告诉记者,2020年底,团队与麻江合作成立公司,提取菊花精油,研制出菊花口红,销售收益的30%回馈给麻江菊花种植户。他们还将进一步推广菊花啤酒、菊花面膜、菊花洗发露等产品。

  “农产品的附加值要通过产业融合来提升,一支菊花‘小口红’,也能推动产业‘大升级’,让农民共享科技扶贫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陈发棣说。

  “通过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通过‘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累计投入经费近5.2亿元,支持片区五省一市选派科技人才2.75万名,培训5211名农村科技创业骨干。”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说。

  脱贫攻坚“生力军”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20多年间,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让大家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不光腰包鼓了起来、脑袋也富了起来。

  已经80多岁高龄的赵亚夫,是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他40年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

  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作为志愿者来到茅山老区戴庄村,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00元。2013年以来,他和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走进陕西、贵州、新疆等地。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徐南平说。

上一篇:“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综述
下一篇:西藏民众话脱贫:从富口袋转向富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