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维度与价值取向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中国人权研究会 > 《人权》杂志 > 最新一期 >
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维度与价值取向

2020-09-24 14:00:27   来源:《人权》2020年第4期   作者:鲁广锦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激烈复杂的国际人权斗争形势,加快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发出中国人权声音,提出中国人权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工作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已经有了积极进展。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相较于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依然显得滞后,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还很不相称。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的几个基本问题再做些探讨,提出若干思路和想法,以期有助于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工作。

  一、时代的要求

  人权是历史的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权主流话语。从历史发展来看,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每个时代都按自己的口味来重新确定自由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特别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对民主、自由、人权等都有着不同的认识、理解、阐释、表达,因而构成了不同时代的政治话语。

  考察世界人权话语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权话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世界人权话语演进中发现如下现象:从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学说和革命性宣言所倡导的以政治与公民权利等个人人权为核心的第一代人权,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民族自决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集体人权为核心的第二代人权,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等综合性人权为核心的第三代人权,反映了世界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人权话语的主要特征。换言之,从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到提出“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四大自由”,再到以“特殊群体权利”“民族人权”为代表的集体人权,又到以“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为标志的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统一,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权话语的内在演进逻辑。每一次话语变迁,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无不表明人权话语始终在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人权话语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产物,而且是人类对自身权利的价值判断不断升华的结果。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新的人权话语。2017年12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南南人权论坛”发表的《北京宣言》指出,“人权是所有文明的内在组成部分,应承认所有文明平等,都应受到尊重”。此处人权、文明、平等、尊重等概念的使用,表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人权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关系的新理解,反映了当代国际人权话语的新取向。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也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现实中国发展的必然。首先,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载入中国宪法和中共党章,成为国家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成为每个公民和党员的权利与责任。尊重人,保障人,发展人,在充分保障人的各项权利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其次,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旨趣就是要通过法治、民主等途径实现国家良治,使社会呈现良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保障每个人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人权法治建设,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人权保障的实现,既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二者的高度统一。一国影响力的存在,既表现在硬实力上,又表现在软实力上,二者不可偏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发展,也需要更加良好、更加有影响力的国家形象。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人权话语权,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也是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大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大不同于以往的世界;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大不同于以往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进的中国,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

  当前,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等的影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中外关系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势没变,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变,中国的国际地位继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态势没变。当此之时,构建影响世界的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机遇依然大于挑战。

  一方面,中国持续走向世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采取开放政策拥抱国际社会,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倡导多边主义的努力,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了更多主动。中国已多年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位,并不断向第一经济体靠近,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此而带来的中国国际影响提升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刻的。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与日俱增,中文热、中餐热、中国文化热多年持续升温,令许多外国人趋之若鹜。向东方看、向中国看成为一时风尚,外部世界的“中国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鲜明中国标识的人文产品,一时间成为国际传播中最有影响力的话语。中国在联合国及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分量加重,影响力日隆,世界对中国的借重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正在发生“二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政治上,美国的全球主导能力明显下降。现今美国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白人至上”等论调以及种种保守主义、种族主义做法,严重破坏了国际准则和人权的普遍性原则。近年来发生的美国一系列“退群”做法,包括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界卫生组织等,使美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国际形象大幅受损。特别是今年以来,由于美国在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应对中存在严重问题,以及非裔男子弗洛伊德因警员暴力执法致死所引发的全美示威活动,更加暴露了美国在生命健康、种族平等领域存在的严重人权问题,这不仅使“人权卫士”陷入十分难堪的境地,也使世人更加认清了美国奉行的人权双重标准的虚伪本质。由上种种,使得被吹捧了几百年的“西方中心论”受到前所未有严重质疑,曾经奉为圭臬的“历史终结论”更是成为笑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东升西降”的国际大背景下,面对中国的崛起,美西方的危机感日益加深,他们加紧遏制中国的崛起,甚至搞“去中国化”,借所谓“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压、发难。近来美国等一些国家在对华政策上所极力使用的,恰恰是人权这张牌。他们以道德裁判官自居,奉行人权双重标准,挥舞人权大棒,企图置中国于不仁不义之地。此种情况下,如何争取人权话语主动,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特别需要做深度思考,迫切需要加强议题设置。

  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当前正是乘势而上的重要时期。

  其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提供了思想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权观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四次向北京人权论坛、南南人权论坛等重要国际人权会议和活动致贺信,提出“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时代在发展,人权在进步”,“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等重要论断,为构建新时代人权话语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的号召,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指明了方向。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提供了制度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历史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多样性,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天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能够使全体人民免于贫困、免于战乱,能够使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过往所不曾有过,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次伟大壮举,其意义如何赞美都不过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优势、保障优势不断释放出来,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其三,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提供了实证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使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同期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8年的0.410增长到2017年的0.752,是自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全球首次测算人类发展指数以来,唯一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无论是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还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抑或是和平权、环境权、幸福权,都得到历史性进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民众权利的“宣言书”,是中国国家人权法治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民事权利保障进入了法典时代。

  其四,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提供了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权话语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尊重和保障人权三者统一起来,既遵循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与西方所谓的“普世性”人权话语有着本质区别。具体而言,这套人权话语遵循人权是历史的发展这一基本认知,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主张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把发展集体人权与保障个人人权统一起来,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协调发展,加强人权法治建设,努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的维度

  自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权概念从提出到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主流话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如果探究起人权思想的起源,更是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如前所述,无论是欧美近代人权话语的构建,还是“二战”后现代人权话语的构建,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人权话语,是一个时代社会实践的反映,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们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开展研究和讨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精辟论述,不仅对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对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同样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既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应该把握的基本文化维度问题,又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所应遵循的方法论问题。

  站在中国的原点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站在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似应成为集各种文明之长的人类人权文明最新成果。

  (一)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是构建中国人权话语的原点,离开了国情和发展实际,就不可能提出有说服力的人权话语。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首先应该明确其文明属性,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此,应特别注重从制度优势、文化特色、发展战略等角度来考虑构建。

  从制度优势看,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特点出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权话语构建的主轴;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尊重和保障人权三者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放松;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于全体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和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打造既遵循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又符合我国实际的人权话语。

  从文化特色看,就是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因子、人文精神和人文符号,特别是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元素,以及仁爱、和合、小康、生民等传统人文思想精华,留住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根脉;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将中国传统优秀人文思想与当代文明实践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新时代人权文化的精神养料;就是要推动中国人权话语从本土化表达方式向国际通用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关系转化,使中国人权话语更加接地气,更易于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从发展战略看,就是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构建与民族复兴相一致的中国人权话语;就是要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出发,构建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的中国人权话语;就是要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权事业持续发展进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构建使人人享有更加充分人权的中国人权话语;就是要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出发,构建起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相适应的中国人权话语。

  (二)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一定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为全人类共有共享。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权话语一定是在秉持开放、普遍、共同的原则基础上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一定是能够融通中外的人权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此,必须坚持文明开放,在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人权研究,扩大人权交流,提升人权意识,培育人权文化;必须遵循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按照《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发展权利宣言》等国际人权文书精神,切实兑现承诺,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事务,协调推进全球人权治理;必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寻找中国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对接点,使中国人权观国际化,努力提升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表现力和接受度。

  (三)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一定要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

  创新就要使人权话语具有时代性,提出当代人权新话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势应对、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要不断创造出反映新时代发展新要求的人权话语,使人权话语更加富有时代魅力。

  创新就要使人权话语富有思想性,体现当代人权新思想。要善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加强话语逻辑构建,使其更具有理论性、思辨性、普遍性,更易于为各方接受,能够成为全球公共产品。要坚持理论创新,通过富有思想性的话语,激发中国人权话语活力,进而对国际社会产生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

  (四)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

  善于提出解决当今涉全球性人权问题的新主张、新建议、新看法,及时提出具有预见性的解决方案,坚持道义引领,是提升人权话语影响力的重要一步。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疫情防治、贫富差距、逆全球化、恐怖主义威胁、安全与和平、种族歧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些问题与人权保障息息相关,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生命权、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的保障和实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经历的最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次“人权大考”。抗疫斗争中,中国倡导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张,彰显中国人权价值取向,为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技术与人权的关系,更加为世人关注。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在过去将近4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演化都是依循着自然选择的法则,没有任何一种是由某个具体智慧的创造者所设计的。然而,就在21世纪曙光乍现之时,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智人已经超越了这些界限,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设计法则取而代之。在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在改造各种生物。人们开始担心,基因工程可能被用来创造某种超人类,结果就是其他人都成了他的奴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与人权的关系更加密切,为世人高度关注。善于针对技术的进步,及时提出有利于保障人权的理念或主张,是人类维护自身尊严和名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权话语权的重要选项。

  三、价值的取向

  揆诸历史,人类几次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人权话语构建,无不以价值正义占据道义制高点,成为强大精神力量。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无疑也必将以价值正义作为最高取向。

  (一)人民性是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价值核心

  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的性质出发,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出发,从当今世界所居历史方位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出发,毫无疑问,人民性是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价值核心。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在价值取向上,就是要坚持并高扬人权的人民性。人民性是当代人权价值的基本点,也是最高点。这也是当代人权的真谛所在。

  罗尔斯《正义论》一书开篇即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性一样”。衡量一国或世界人权事业是否发展进步了,就是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尊重,就是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是否得到了保障,就是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发展。坚持了人权的人民性,也就坚持了人权的价值正义。

  1. 坚持并高扬人权的人民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源自人民。2019年5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类解放为己任,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成为“联合体”这一自由王国的主人。

  2. 坚持并高扬人权的人民性,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马克思主义大党,贯穿其历史的是人民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更加坚定人民立场。据统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共出现了203次“人民”。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到“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再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性作为执政和发展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基本点在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努力通过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满足人民更加多样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加强人权法治建设,依法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协调推进保障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坚持并高扬人权的人民性,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内涵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是新时代中国为推进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所做出的重要思想贡献。这一重大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奉行人民至上,尊重生命健康,体现了价值正义,占据了道义高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要求,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这一重大理念本着“天下一家”“仁爱天下”的人文精神,关心关爱人的发展,更加强调包容、合作、共建、共享,在价值观上已经完全超越了西方人权理念狭隘的自由主义范畴,避免过度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权益以及利益对抗。

  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包含着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等多年来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与时俱进,突出了共荣共惠、共建共享、平衡包容、和平共生等时代价值追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同进步的诉求。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所在,共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脚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人人平等,人人共享,使各国人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公平分享全球治理的成果和收益,共享和平安全,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价值与尊严。

  4. 坚持并高扬人权的人民性,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国际表达。多年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为谋求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建设一个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世界,进行了不懈奋斗,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从人权的角度审视,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各国人民发展权的实现与保障最为突出。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80%以上,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参与。在发展中国家,36%以上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3.1美元,一半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生活于贫困中。以人类发展水平为例,新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9人类发展报告》,着重对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不平等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当今世界人类发展的不平等更为严重。该报告指出,2000年出生在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儿童中约有17%死于20岁前,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这一比例只有1%;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20岁人口中超过一半都在接受高等教育,而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中只有3%在接受高等教育。近年来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效应的一些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性的电影,如《小偷家族》《我是布莱克》《饥饿斗士》《小丑》《寄生虫》等,无不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人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的残酷现实。如何保障好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依然任重道远。

  5. 坚持并高扬人权的人民性,符合人权普遍性的基本精神

  人权的人民性与人本主义是相通的。人权的一些普遍性原则,如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权不可剥夺,保障和促进人权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对所有其他人和社会负有责任,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必须与履行相应责任相平衡,等等,为联合国一系列涉人权重要文书所反复重申和阐释,充分反映了人权人民性的国际共识。《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在关于联合国之宗旨的规定中明确,“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世界人权宣言》进一步明确,“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再次明确,“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获得充分实现”。

  (二)人权的人民性蕴含并丰富着人类共同价值,且随时代而发展

  人权的人民性是永恒的,同时人民性又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在全球化语境下,人权的人民性蕴涵着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1. 人民性的人权更加注重平等性

  平等是人权的核心要义。当代人权更加强调平等,推崇平等精神。非歧视是当代平等的核心。当代人权的平等是人人平等、全民平等,是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当代人权的平等是机会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当代人权的平等是全面的平等,既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表现在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平等,还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更表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

  2. 人民性的人权更加注重公平性

  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各国人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是实现人人享有人权的必然要求。对一国而言,公平就是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对国际社会而言,公平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国家间无论大小皆应一视同仁,反对霸凌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3. 人民性的人权更加注重包容性

  当代的人权秉持合作共赢精神,摒弃西方传统的“丛林法则”,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当代人权不以一种文明去框定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而是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代人权注重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和基本自由,包括少数族裔、民族、种族、宗教和语言群体,以及迁徙工人、残障人士、原住民、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当今时代反对在人权问题上搞政治化、选择性和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军事、经济或其他手段干涉他国事务,这些都与人权的目的和精神背道而驰。

  4. 人民性的人权更加注重平衡性

  当代人权遵循一切人权都是普遍的、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原则,既重视个人权利,又重视集体权利;既重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又重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权利;既重视生存权、发展权,又重视和平权、环境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平衡发展。当代的人权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实现各项基本人权协调发展。

  5. 人民性的人权更加注重安全性

  安全是各项人权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无安全,即无和平;无和平,即无人权。面对贫困、疾病、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问题,特别是面对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受到威胁,国际社会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使人类远离恐惧,远离饥饿,远离疾病,远离灾难,远离战争,建设和平安定、健康幸福家园,共享太平盛世。国际社会应本着普惠的精神,切实使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足够的食物、衣着、安全饮用水、住房的权利,以及工作、受教育的权利。

  6. 人民性的人权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当今时代的人权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应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为此,应坚持以团结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切实不断提高全球人权保障水平,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的人权是面向未来的人权,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共同攻克经济增长乏力、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恐怖主义威胁、难民移民危机、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各类难题,实现永续发展。

  四、结语

  话语是一种资本,也是一种力量。苏格拉底曾经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向世界提出中国人权方案,以中国人权观影响世界,也是一种衡量世界的“尺度”。当今中国的发展,已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提供了必要条件;当今世界的发展,已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用好优势,抓住机会,勇于创新,积极作为,就一定能为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鲁广锦   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

上一篇:2020年第3期(总第111期)
下一篇:脱贫攻坚的人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