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意蕴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中国人权研究会 > 《人权》杂志 > 最新一期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意蕴

——以发展主义人权理论为视角

2020-06-03 09:33:46   来源:《人权》2020年第2期   作者:常健
  内容提要:发展主义人权理论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意蕴提供了更宽阔的视角。从发展主义人权理论的视角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保障所有人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性人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设定的各项具体目标和任务,全面回应了生存权、自由权、参与权、平等保护权等手段性权利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标志着对发展权的保障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同时也开启了所有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征程。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主义人权理论 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 目的性权利 手段性权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应仅仅被理解为一个经济建设目标,也不应仅仅被理解为一个包括多领域建设任务的综合性建设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正灵魂,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目标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是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如果从传统的自由主义人权理论出发,关注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解除或减少对个体自由的哪些限制,这就无法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意义。如果跳出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窠臼,从发展主义人权理论出发,将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人权的终极目的性权利,将生存权、自由权、参与权和平等保护权作为实现人的发展权的手段性权利,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小康社会建设所要实现的总体人权目标,而且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具体目标和任务的人权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和价值是促进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

  “小康”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指人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种较为殷实幸福的状态。当代中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的阶段性发展战略。对于为什么要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朴素需求到深刻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性目标转变为跨领域的综合性目标,并进一步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人权目标。

  最初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的短期建设目标。它一方面是针对“文革”中忽视经济建设和满足民生需求的错误倾向,将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是针对过去经济建设中脱离实际“唱高调”的惨痛经验教训,提出一个切合当时中国实际的可行建设目标。因此,在这一时期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注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十二大报告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肯定了“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的重点是领域的全面性,其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其经济领域的建设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领域的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教育、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建设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领域的建设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它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只是要看它提出了哪些新的任务要求,而且要深入分析它在小康社会的目的和价值上作出了哪些新的思考和判断。十八大报告中三次提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八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在“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后,特别加上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推动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其主体性不仅体现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而且体现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目的。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和价值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发展主体的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而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实现的人权总目标。

  保障人权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然而,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核心体现方式,自由主义人权理论和发展主义人权理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自由主义人权理论认为自由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核心体现方式,将实现人的自由作为各项人权的终极目的,作为解决人权冲突的基本原则,作为衡量人权实现程度的核心尺度,作为检验人权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的根本标准。与此不同,发展主义人权理论将人的发展视为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核心体现方式。这种发展以人的生存和自由为前提,以全面参与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为条件,以对每个人权利的平等保护为界限。这种发展不应该是以牺牲某些人和群体为代价的弱肉强食的个人发展,而是建立合理的人权保障机制促进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发表的人权白皮书中所指出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权的最高价值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权的主体是人,人权事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发展,要为人实现自身潜能创造条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更有尊严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主义人权理论将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人权体系中的终极目的性权利,并将生存权、自由权、参与权和平等保护权作为实现终极目的性权利的手段性权利。

  从发展主义人权理论来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设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性人权。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立的各项具体目标和任务,全面回应了对生存权、自由权、参与权和平等权这四类手段性人权的保障要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生存权保障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

  生存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客观前提,也是人实现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实现所有人自由全面协调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性人权,首先需要保障所有人的生存权。生存权涉及对人赖以生存的各项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保障,包括享有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以及享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的权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中,可以看到一系列涉及保障生存权的目标和任务,其中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开展精准扶贫,健全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环境治理等,它们为保障生存权中的各项权利提供了坚实基础。

  首先,生存权的保障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来提供和维持。为了给生存权保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在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促人权的战略。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应提高,国家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为生存权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

  其次,粮食、基本住房、安全饮用水和公共交通设施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基本生活水准权利的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国家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食品安全,实施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达标工程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发展交通网络,有效保障和不断提升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年末全国共有861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5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9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918万人次。

  再次,获得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维持生存的重要保障,是健康权的保障要求。为了提高健康权的保障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又次,当社会成员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意外事故而发生困难时,需要国家通过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体系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这是保障社会保障权利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障权利的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9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3,48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3,26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5,43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25,47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21,432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28万人。

  最后,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保障环境权利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国家的环境治理措施产生了显著的环境改善效果,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每年增加造林面积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海水和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此外,贫困人口是生存遭受最严重威胁的人群。贫困不仅阻碍了生存权的实现,而且严重阻碍了发展权的实现。贫困人口的生存权保障水平是国家生存权保障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众多。为了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9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已下降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的自由发展消除制度障碍

  自由是人能够发展的主观前提。实现人的发展需要对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予以制度保障。自由权利包括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自由选择与活动的权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破除阻碍人的自由发展的各种障碍,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现代市场体系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保障自由迁徙、公平竞争、自由选择、自由创新,可为保障主体在各个领域自由活动的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在经济领域,主体的自由参与和自由竞争是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缺乏在经济领域自由参与和自由竞争的条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国持续改革那些阻碍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特别强调平等保障民营企业参与的权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不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消除平等参与自由竞争的制度壁垒。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其次,在社会领域,人口自由流动是人实现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口的流动,也限制了个人对发展机会的自由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断放宽对人口流动的制度限制,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比如,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80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

  再次,在政治领域,过多的行政干预会压缩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自由选择的空间,降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国家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权力清单制度大幅压缩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为企业和个人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截至2017年,全国有31个省份公布了省级部门权力清单,有29个省份公布了责任清单;已有57个国务院部门公布了权力清单。

  最后,在文化领域,个人的自由创新不仅需要政策激励,而且需要扩大科研自主权,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消除自主创新的制度障碍。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科技部等六部门2019年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要求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领域自主权,全面增强创新活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法依规行使科研相关自主权,充分调动单位和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创新动力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事务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要求力争到2022年,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权利人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局面明显改观。该意见强调要强化制度约束,确立知识产权严保护政策导向,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力度,严格规范证据标准,强化案件执行措施,完善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737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9%;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438.0万件,授予专利权259.2万件;PCT专利申请受理量为6.1万件;截至年底,有效专利972.2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86.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3件。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全面参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全面参与社会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为保障每个人全面、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为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实现的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了一系列促进参与权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保障主体参与经济生活的权利,需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就业不仅仅是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促进经济参与权的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中,要求奉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积极的就业政策指导下,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保障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实现人在政治领域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可行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机制。为了促进政治参与权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加平等可行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条件,促进了政治参与权利的实现。

  第三,参与社会生活是实现个人发展潜能的重要领域。保障主体社会生活的权利,实现人在社会领域的发展,需要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为了促进社会参与权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要求“促进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建设”,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强调建设包括社会力量在内的多元社会治理格局。中国城乡基层民主有序发展,以城乡村(居)民自治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建立。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1.7万个,其活动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体育、工商业服务、农村及农村发展等各个领域。

  第四,文化生活是实现个人文化潜能的重要领域。为保障公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需要为公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文化生活、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公民文化成果的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为了促进文化参与权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国家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效提升。

  第五,教育是提升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手段,是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全面提高人的参与和发展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权白皮书,到2018年年底,中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第六,便捷的交通是扩大社会参与范围、增加参与频率、提高参与自主性和选择性的重要基础条件。为了给实现参与权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基本贯通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85万公里,全国道路营运客运量达136.7亿人次,97.1%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农村地区有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实现“县县通公路”。这为人民广泛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通便利。

  第七,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变革性影响。为了给人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网络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将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生活日趋便利。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19年7月发布的报告,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中国的网站数量523万个。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所有人的平等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

  发展权要求平等保障每个人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对在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护,实现所有人的协调发展。个人的自由发展不能以牺牲他人自由发展为代价,而要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所有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平等和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保护弱势群体,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收入分配格局,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健全人权法治保障,为所有人的平等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第一,实现所有人的平等和协调发展,必须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不仅要保障他们发展权利的平等实现,而且要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予以必要的特殊保护。为了保护弱势群体,保障发展权的平等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中,要求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十八大以来,中国结合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地区居民平等参与发展和平等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为了平等保障城乡居民的发展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区分,通过“振兴乡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导致发展成果无法实现公平分配。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改革收入分配格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962元,比上年增长6.5%。

  第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各异。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实施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 “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2%;中部地区增长7.3%;西部地区增长6.7%。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要协调当代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代际公平的角度,它是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条件。它有助于为后代人的发展保留适当的自然资源,有助于为后人积累生态保护的“制度红利”,有助于促进环境治理成本的代际公平。为了保障发展权代际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积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第六,人权需要法治保障,以保护权利不受侵犯,以及在受到侵犯后依法追究责任。为了给实现发展权提供和谐安定的社会法治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健全人权法治保障。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中包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权得到有效和全面的法治保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它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而且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将开始一个新的征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将面临人的发展的新需求,需要为协调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新的机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人权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要求沿着改革开放所开创的中国人权事业发展道路继续前进,将促进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整体推进生存权、自由权、参与权和平等权的全面保障,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检验人权实现的重要标准,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更全面、更有效、更高水平的保障。

  (常健,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刘更银)

上一篇:2019年第5期(总第107期)
下一篇:“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论的中国化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