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一堂特殊送教上门课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文化教育 >
疫情下的一堂特殊送教上门课

2020-03-17 15:04:51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晨、梁爱平
  青山向着远方延展,微风拂过,油菜花海掀起“浪花”阵阵。花海的尽头,14岁的乐乐戴着口罩,正倚着门向外张望。
 
  有些日子没有见过老师冉敏了,乐乐游移的目光中透出期待。上次见她还是半个月前,冉敏送来口罩,为乐乐上了一堂防疫科普课。或许是听懂了,一见到冉敏,他便张开双手,口中咿咿呀呀。仔细听去,是“洗手”这个词。
 
  乐乐的家在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老龙村。这里四面环山,是陕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从小罹患脑瘫和癫痫,乐乐的智商仅相当于4岁的孩子,身材也比同龄人矮小了许多。
 
  乐乐拉着冉敏的手走进堂屋。一张方桌、一个铅笔盒、一块小黑板,是他“独享”的课堂。冉敏铺开课本,一堂疫情下的特殊送教课,就此开启。
 
\
 
3月15日,老师冉敏(左)和乐乐在村子油菜花田里玩耍。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什么?”
 
  “花!”
 
  “花好看吗?”
 
  “好看!”乐乐顽皮地指了指窗外,那里已是一片花海。
 
  “乐乐,这又是什么?仔细想想,老师教过你的。”
 
  “嗯……”孩子歪着头冥想,突然蹦出一整句话,逗乐了冉敏:“长城!老师去过长城吗?”
 
  奶奶古三春就站在一旁,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眼都是孙子曾经的模样。乐乐的童年始终与医院相伴。从1岁起,父亲便带着他四处求医,安康、西安,不知跑了多少趟,病不见好,却“跑来了”十几万元外债,一个家庭就此坠入贫穷深渊。
 
  “上学,学校!”古三春说,乐乐慢慢长大,一看到别的孩子上学,他就爱往学校跑,嘴里总念叨着这些词。
 
  如果不是精准脱贫,乐乐的上学梦不知还要搁浅多久。2016年,安康市汉滨区教育部门上门摸排,决定为乐乐送教上门。关庙镇花心小学的两位老师每月至少上门两次,为他讲授最基础的识字、算术和生活小常识。
 
  冉敏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乐乐时的情形:衣服脏兮兮的,一见到陌生人,孩子就怯怯地往奶奶身后躲,怎么叫都不应。
 
  尽管做了功课,但教授特殊学生之难,还是出乎冉敏的意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交流困难。正常孩子学一两遍就会的内容,给他教一二十遍才能学会,但下次来,就又忘了。”
 
\
 
3月15日,老师冉敏(左)在给乐乐讲解课本上的生活常识。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乐乐的情况并非个例。作为陕西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区,在汉滨区,像乐乐这样无法正常入学的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就有511名。教育扶贫启动以来,当地政府为他们制定了进入特殊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种方案,目前,全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4.5%。但如何使教学适应特殊孩子的特点,也是教育部门面临的一门全新课程。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特殊而遗忘他们。”汉滨区关庙镇花心小学校长石生兵说,普通课本用不了,学校就把老师召集到一起,请来专家,为孩子们编写专门教材。
 
  我爱我家、美丽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安全知识我知道、生活自理我能行……这本为脑瘫儿童量身定制的特殊教材,此刻就铺在乐乐面前。“这是海、这是草原。”他的指尖在一张张图画上快速划过。
 
  “渐渐地,乐乐学会了洗脸、洗手。有次我带他路过一个池塘,他说,‘危险,会掉下去!’我会觉得,他就像是我的孩子。”冉敏说,尽管在知识层面收效不大,但孩子的安全意识、生活习惯进步明显,“比如上次课之后,他就知道疫情期间要戴口罩了。”
 
\
 
3月15日,老师冉敏(左)在教乐乐如何正确洗手。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话音未落,乐乐就用手理了一下口罩带,一脸调皮的神情。
 
  如今,古三春的笑容多了。这个曾经贫苦的家庭,正在迎来新生。在帮扶干部包抓下,乐乐的父亲章进友申请到贴息贷款,开始帮村里的合作社养猪。去年起自己单干,年收入十余万元,家里盖起新房,现在猪圈里还存栏100多头。
 
  乐乐爱画画,最喜欢画花。冉敏手把手,一笔一划教他。一朵花的图案,在本子上渐渐浮现。
 
\
 
3月15日,老师冉敏手把手教乐乐画画。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花,春天!”乐乐一字一顿地说。
 
  屋外,油菜花开得正艳。

上一篇:教育部: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常态化按需应用
下一篇:教育部、财政部:实施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