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福建政和畲头村:搬出穷山窝,迎来新生活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经济建设 >
【本网】福建政和畲头村:搬出穷山窝,迎来新生活

2018-05-30 09:35:40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石坚
  黄瑞聪,今年48岁,和城里的中年油腻男完全不同,看上去黑瘦精干,尽管闽北的气温已经高达37度,而且湿度又大,他还是穿着干净的衬衫和灰色长裤,很难想像,他曾经是一个在大山里种毛竹的农民。

  近日,中国人权网记者来到闽北政和县铁山镇牛背山社区,实地走访,探寻福建造福工程扶贫搬迁给贫困户生活带来的变化。

  记者和黄瑞聪攀谈中得知,他曾经住的村子叫畲头村,是闽北铁山镇最为边远的自然村之一。黄瑞聪从前住的土房在大山脚下,属于地灾点,交通不便,家庭收入主要以毛竹、茶叶、锥栗为主,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仅有一万余元。

  2011年他们全家享受受灾搬迁政策,从边远的畲头村搬进了牛背山社区,比起以前的房子,黄瑞聪说,“现在的新房要好得太多。以前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破旧的很,孩子上学要走5公里。现在住的跟城里差不多,很舒服!”
 
\

畲头村村民黄瑞聪搬进的新家。 刘永锋/摄

  村貌换新颜,得益于政和县近年来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推动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以及坚持把山海协作园区建设同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精准扶贫。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六安调研时讲,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过硬的办法,很大程度就是指的易地扶贫搬迁这项工作。

  为什么要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呢?省委外宣办的周建芳处长告诉中国人权网记者,畲头村地处偏僻,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建卡贫困户普遍住房为土坯房、土木房,存在安全隐患,且农户居住分散、偏远,存在路不畅、饮水难、用电差、通讯阻、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等问题。而搬迁到新安置点后,便于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最终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黄瑞聪搬入的牛背山社区,紧邻铁山工业园区,这是个省级山海协作示范园区,已有“店小二”“泰云春”等竹、茶、食品加工企业近20家,园区可安排就业人员4000多人。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和集中安置农户就业问题,居民就业与园区企业用工相结合,实现“两区”驱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牛背山社区占地面积74.3亩,安排建房199户1006人,搬迁对象涉及13个边远偏僻自然村和一个地质灾害点。通过实施造福工程,不仅使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而且农户收入比搬迁前明显增加,人年均收入可达1-2万元。

  黄瑞聪很健谈,对记者有问必答,当记者问他是否适应下山的生活以及现在的生活状况时,他说:“我和老婆就在社区边上的工业区园店小二公司务工,每天来回骑车上班,很近,路上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很方便。”

  黄瑞聪显然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满意,他说:“我们搬迁后,社区组织培训,我学会了电力维护技术,当了一名电工,现在还是车间主任,每月能挣差不多5000元,我老婆在园区欧品轩公司上班,每月工资2500元。我的大女儿考上了大学,小儿子在南平上高中一年级,成绩很好。”

  这样看来,黄瑞聪一年的年收入从搬迁前一万多元增加到搬迁后的八九万元,可以说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镇干部介绍, 2015年时黄瑞聪还竞选当上了牛背山社区主任。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新时期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是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之后,国务院部署的第一个扶贫的专项行动,由于其解决的是几轮扶贫开发后剩下的硬骨头,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短板之短板,因此,中央也把易地脱贫搬迁称之为脱贫攻坚战略的“当头炮”和“头号战役”。

  “造福工程”是福建省扶贫开发特色项目,20多年来,搬迁对象逐步扩大,补偿标准不断提高,后续配套逐步跟上,这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动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2年以来,政和县累计完成造福工程3893户17083人,其中2016—2017年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141户5021人,入住率达到100%,累计脱贫率达到100%,新建百户集中安置点8个,投资8.2亿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04亿元。

上一篇:总书记记忆中的“下党味道”
下一篇:赤溪村的30年脱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