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文化教育 >
学前教育: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18-01-10 09:16:4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昊 李昌禹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多地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发生的“虐童事件”不仅给幼儿和家庭造成了重大伤害,也折射出学前教育和托幼服务的蓬勃需求与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排在首位。“幼有所育”有多难、为什么难?“幼有所育”谁来育、怎么育?一起来听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农村地区、城镇新建小区、城乡接合部普惠性资源严重紧缺
 
  截至2016年底,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7.4%,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20年达到70%的目标任务。从普及水平上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是我国教育的突出“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学前教育长期以来起点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他在调研后为学前教育总结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教育支出结构中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全面放开二孩后,人民群众对更优质幼儿园的需求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民办幼儿园的质量和管理难以跟上扩张速度;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大量匮乏……
 
  “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有没有幼儿园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家门口上收费合理、质量较高的普惠性幼儿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入园难”,而是“入公办园难”。
 
  所谓普惠性幼儿园,一般由公办幼儿园、公办性质幼儿园(如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构成。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农村地区、城镇新建小区、城乡接合部普惠性资源严重紧缺,2016年我国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仅为59.6%。
 
  此外,近来曝光的一系列幼儿园虐童案也暴露出我国托育机构数量匮乏、标准缺失、监管混乱的“发育不良”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托幼机构的供需不平衡、加强对托幼机构的监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此,学前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霍力岩认为,首先政府应明确托幼管理职责,托幼事业涉及教育、卫生、工商、妇联等部门的协作,而我国托幼市场目前尚无明确的审批和管理部门。其次,严格托幼机构准入制度,设定托幼机构申办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批准。与此同时,规范托幼机构的课程标准,对托幼机构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对不合格托幼机构的整顿。
 
  解决托幼服务的供需矛盾,刘焱给出了基于社区的方案。“对于现有的托儿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分类管理,不能‘一刀切’。同时,可以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建立育儿咨询指导中心,引入专业的社工服务,给年轻父母交流育儿经验提供专门的场地,也给孩子营造同伴交往的环境。”
 
  提升幼师专业水平是遏制虐童事件发生的核心之举
 
  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学前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幼师数量不足,师幼比平均为1∶22,农村地区更低;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低,农村地区不到50%,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有幼教资格证的教师数量占比仅为50%左右,无证教师仍占30%左右。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指出,我国很多地区的学前教育师资准入资质不达标,“半路出家”的多,“科班出身”的少,不少非幼教专业毕业的转岗教师的幼教知识技能仅来自于短期培训,不能按照幼儿学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教师培养远远跟不上幼儿园发展的速度,必然降低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品质。”
 
  马德秀在调研中发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难以吸引优秀幼教人才。有乡村幼教教师坦言,“收入低、保障少、职业环境差”是幼师逃离的最大原因。此外,仍有不少学前教师长期未纳入社保体系。个别虐童事件曝光后,幼师形象遭受质疑,导致职业压力大、认同感不高。
 
  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是当前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紧箍咒”。应该怎样攻克这一难题?如何提高幼师的待遇?
 
  马德秀建议,持续稳定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并从财政性投入中拿出较大比例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同时鼓励地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专项补助等方式缩小编制内外教师的待遇差距。此外,对在边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乡村长期从教的幼教教师,在工资福利、养老保障、住房、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落实学前教育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针对此前曝出的虐童事件,霍力岩认为需严格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准入,同时加强师德素养审查,避免不良记录人员成为幼儿园教师。“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是遏制虐童事件发生的核心之举,应普查改革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体系,破解‘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
 
  “解决幼教的质量问题要坚守三个‘一’:‘一本资格证’,新手教师必须持证上岗,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一张工资条’,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师资的工资水平;‘一份培训书’,尽快出台《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强调以实际需求和实践教学能力为导向的培训,促进幼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霍力岩说。
 
  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合理配置的托幼服务体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首次提出要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真正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幼有所育”,委员和专家们普遍认为要多管齐下。
 
  数据显示,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幼托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入托无门”亟待破解。对此,一些委员和专家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引入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专业力量。此外,进一步明确0—3岁托幼机构的主管部门,将0—3岁家庭托幼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建议开展相关立法工作的调研,明确监管主体,构建起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合理配置的托幼服务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胡卫认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科学谋划公办民办学前教育布局。“有的地方学前教育比例较为合理,公办园占60%,40%交给市场,市场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既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又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学前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就会导致良莠不齐,市场混乱。”
 
  在刘焱看来,“入园难”“入园贵”的破解之道在于普惠性幼儿园实行“一费制”。“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建立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摊机制,消除不同办园体制普惠性幼儿园之间的收费差异,实行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拨款资助、质量监控一体化管理机制。”
 
  刘焱还建议,要正视民办幼儿园占比较高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帮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降低收费标准,消除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收费标准上明显的园际差距。
 
  学前教育要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办园力量,主要包括公办园、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应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上积极引领示范,带动学前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公办性质幼儿园是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盘活存量。民办园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应积极帮助和支持民办园发展,引导与支持更多民众选择普惠性民办园。”霍力岩说。

上一篇:山东“文化惠民”13件实事基本完成
下一篇:山东:贫困家庭子女可免费接受技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