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编织监管人权保障网 看守所均建法援工作站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人权司法保障 >
浙江编织监管人权保障网 看守所均建法援工作站

2017-03-07 09:15:59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陈东升 刘向
  从浙江省公安厅了解到,在羁押量居全国第二位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公安监管部门2016年实现羁押零事故、所内零死亡、回访零投诉。
 
  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浙江省海宁市看守所和杭州市看守所,前者刚刚获得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最高荣誉金奖,后者连续5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看守所”,试图寻找浙江省靠科技、靠人性、靠法律确保监所安全,保障大墙内在押人员人权的奥秘。
 
  机器管人管出透明公开
 
  “我姐给我带鞋了,就是我要的那双。”在海宁市看守所,记者看到在押人员张某用手上腕带在电子屏上一刷,点击“代收物品”后,一张白色乐福鞋的图片跳了出来。
 
  嵌在墙上的电子屏是个智能终端机,上面列出的图标共有37项功能,包括在线购物、看病就医、预约律师、考核查询等。在押人员佩戴的这根腕带,如同“电子身份证”,既是登录服务窗口的账号,又是“跟踪器”,看守所民警可以凭此实行数字监控。
 
  记者看到,看守所的接待中心放着一台高拍仪,家属来探望时,只要将物品放在规定区域内,仪器就会立即拍下物件图片,民警审核后传至智能终端机,在押人员可以直接查看。中心还放着一台信息查询自助机,家属输入身份证号和在押人员编号,就可以看到家人在看守所内的消费、就医、奖惩等情况。
 
  点对点,面对面,快速反应,精准高效,凭借新打造的“物联网+”“智慧监所”模式,海宁市看守所实现了快速、精准、透明、公开地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海宁市看守所所长封海华告诉记者,“机器管人”的最大优点是公开、公平、公正,民警的日常行为也随时受到监督。高科技大大提高了监所管理效率,凭借佩戴的腕带,在押人员的位置、状态、影像等均可以直观地呈现在电子地图上,民警可以随时发现、处置装病、自伤自残、私藏违禁品等安全隐患,确保在押人员人身安全。
 
  浙江省是互联网发达省份,浙江省公安厅监管总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省各地看守所因地制宜学习推广海宁经验,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智慧监所”工作模式。如乐清、定海等看守所在监室外墙设置触摸显示屏,替代了以往的在押人员资料牌,民警点击在押人员头像,就会跳出其基本信息、案情概况、心理评估、谈话记录等资料。
 
  人文关怀燃起希望之火
 
  3月2日凌晨6点,一辆囚车从杭州市看守所开往浙江省肿瘤医院,3名民警、4名武警陪着50多岁患有肿瘤的在押人员汪某进入绿色通道接受放疗。
 
  这已经是汪某一个月中第5次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做放疗了,为了不打扰其他就医人员、确保安全,看守所民警与医院说好,每次都赶在医院开门前到达。
 
  因涉嫌走私、贩毒,汪某一审被判处死刑,去年12月转入杭州市看守所后,他常说自己脖子肿胀、右胸刺痛,被医生确诊为肿瘤。
 
  “毒枭”,一审被判处死刑,在社会上有仇家,带着这样的被羁押对象去医院治疗无疑要承担很大风险,杭州市看守所副所长曾欣对记者说:“我们总不能因为有风险,就眼睁睁地看着他痛苦、看着他死去吧,思考再三,看守所决定送他去专业医院治疗。”
 
  “我一个判了死刑的人,民警们还对我这么好,一次次送我去医院化疗。我想通了,觉得活一天就是赚一天。”记者采访当天,正在放风的汪某心情开朗。他说,经过多次化疗,他的肿瘤已得到控制,肿胀、刺痛感消失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给在押人员提供便捷及时、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杭州市看守所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社会医院驻所门诊部为基础、支队监管医院和杭师大附属医院等协作医院为依托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还在所有协作医院内开辟了“绿色通道”,在押人员如有危急病情,可畅通无阻进入抢救室抢救。
 
  目前,浙江已率先全国完成“公安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安全、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的监所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如宁波在宁波市人民医院设置了监管病区,绍兴在全市建立了8个监管病区。
 
  在杭州市看守所记者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管教民警关爱在押人员的故事:一名17岁女孩厕所产婴后将孩子从窗户扔出去摔死,涉嫌故意杀人罪进入看守所,管教民警自己掏钱买奶粉、红糖,像妈妈一样照顾她“坐月子”;第六监区关押的都是艾滋病患者,有人自暴自弃,每逢他们的生日,民警都会买来蛋糕在监区给他们过生日;为保护在押人员及亲属隐私,杭州市看守所专门申请了一个专属信箱——58号信箱……人文关怀,就这样燃起了在押人员的希望之光。
 
  法律援助贴身保障人权
 
  “我真的犯法了吗?”“我会被判多少年?”
 
  看守所里的在押人员最关心自己是否有罪,罪重罪轻,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旺盛。
 
  杭州市看守所综合科教导员曾龙介绍说,以前看守所门口常有野律师晃悠,他们一没资格,二没合法证件,靠一张嘴忽悠拉生意,经常有在押人员家属被骗。自从法律援助进了高墙,这些野律师没了生意。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颁布才1个月,浙江省便率先在杭州试点,在全市所有看守所建立起法律援助机构,这种“看守所出场地、法援中心出律师”的工作新模式在实践中管用,两年后这一工作经验被推广至全国。
 
  犯罪嫌疑人王某因涉嫌传销被羁押,因生活困难,她通过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请到了法律援助,开庭时,她获得专业律师的高质量辩护。
 
  “真想不到,不花钱还会有律师为我辩护,真的非常感谢!”王某把这句话写到日记本上。判决后,她在看守所的表现与以往判若两人。
 
  目前,已有84家律师事务所的251名律师入驻杭州市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因看守所都距离市区远,看守所安排律师乘坐民警班车来回,在民警食堂就餐,还专门开辟了休息区,方便律师午间休息。
 
  据不完全统计,4年多来,杭州市看守所法律援助律师为在押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50多次,接待在押人员亲属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接受在押人员法律咨询25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00多起。
 
  记者在海宁市看守所看到,监室终端机有“预约律师”一栏,点击预约后,信息会快速转给律师。远道而来的律师也可以通过大厅的终端机,提前预约下一次会见时间。监室终端机还内含各种法律书籍,供在押人员学习参考。
 
  浙江省公安厅监管总队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这只是浙江省公安监管部门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所有看守所都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人权司法保障看监所的浙江样板已经成熟。

上一篇:最高检下发《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指引(试行)》
下一篇:最高法:截至去年发680余份人身保护令 有效遏制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