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育:从根儿上消除贫困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文化教育 >
海南教育:从根儿上消除贫困

2017-07-27 16:24:2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丁雅诵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如何担当起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任?日前,记者在海南采访,感受教育扶贫的“海南方案”。
 
  思源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走进海南省陵水思源实验学校,一股蓬勃朝气扑面而来:男孩子正热火朝天地打篮球,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女生和着节拍跳起竹竿舞,还有学生在骑独轮车、玩滑板、学黎锦编织……欢声笑语传递出一个信息:在这里念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今年读八年级的黎丽孟,来自陵水黎族自治县周边农村。虽然一周或几周才能回一次家,但黎丽孟的家人还是愿意让她在县城读书。因为相比村里,思源学校条件好太多,不仅有标准化塑胶操场、明亮的教学楼、干净的食堂和宿舍,更有优质师资和丰富的课程。“我是黎族人,小时候奶奶织黎锦,我就特别感兴趣。”黎丽孟说:“现在在学校也能学编织,还有传承人来上课,能上思源学校真幸运!”
 
  在县城建设标准化学校,把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弱或处于生态核心保护区的贫困村孩子整体迁移过来,让他们享受与城镇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海南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思源学校”的建立,为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为实现教育公平找到了新的载体,为易地扶贫找到了新的路子,也为减少生态保护核心区常住人口找到了新方法。”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说:“目前,海南全省已经建成38所教育扶贫移民学校,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5.5万个优质学位,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
 
  扶贫励志班:一人技术学到身,全家脱贫有希望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让贫困人群掌握一门技术,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是教育扶贫的题中之意。
 
  在海南,经济技术学校的“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让无数家庭贫困的女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薛恋婷是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2015届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家人希望她去婶婶家的快餐店打工帮忙,但她“不想只是当个服务员,不想一直当低级工”,于是,她选择来到经济技术学校学美容。“这里不仅学费全免,而且每个月还有350元生活费。”薛恋婷说:“毕业后,我到海南一家美容公司当了咨询顾问,年收入近8万元。前段时间,我把这几年攒的钱都寄回了家,准备把以前家里的旧瓦房拆掉,建一个三层小楼。”
 
  “截至去年,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共招收培养贫困学生近8000人。这些女孩毕业后,凭借技术技能实现了优质就业,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张毅生说:“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扶贫励志班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她们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一人技术学到身,全家脱贫有希望。”海南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路剑威介绍说:“为了全面推广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扶贫巾帼励志班的经验,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海南在所有中职学校组建了93个扶贫励志班,招生2800余人。秋季学期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计划单列,开展励志教育。”
 
  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海南有大片盐碱地,台风过境,海水倒灌,被淹过的土地需要10到15年才能恢复耕种。”海南大学耐盐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行玉一边介绍,一边拿出自己培育的耐盐冰菜:“这种冰菜在海边盐碱地可以大面积种植,对沿海居民的扶贫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海水倒灌的农田里长出玉米,让病害严重的香蕉重获生机,帮助岛礁军民人工养殖海葡萄……在海南大学,这样直接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有很多。“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海南省12大重点产业,是海南大学的使命担当。”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耀廷表示,学校坚持走区位优势特色化发展道路,推行“一院一市(县)”和“一师一点”科技服务模式,已与海南全部19个县市开展校地合作,对贫困地区的脱帮扶效果明显。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是教育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邢孔政表示,近年来,海南各高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上错位发展,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也为海南的脱贫攻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比如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对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田圮村,帮助村民养殖“六弓鹅”,学校负责培育种鹅、供应鹅苗、提供技术指导及销售渠道,“一条龙”服务让农民保赚不赔。又比如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帮扶三亚市北山村发展黎族特色服饰,学校负责设计和销售,加工在当地进行,不仅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也让黎族文化展现出新的价值。

上一篇:河南:贫困学生就读技工院校免学费
下一篇:七部门:2020年将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