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校园暴力的背后:扼住“熊孩子”的小拳头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文化教育 >
透视校园暴力的背后:扼住“熊孩子”的小拳头

2016-06-24 08:53:48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杨洋 凌军辉 张京品 李亚楠

  河南商丘一所初中2名男生因收作业发生争执,一人当场致死;江苏一所中专4名女生侮辱欺凌2名女同学,殴打后强行拍裸照;云南普洱一所小学,一女孩被同学狂扇耳光……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后,一些校园极端暴力事件不时被媒体曝光。

  专家建议,解决校园欺凌,让孩子有尊严地成长,除了要治理打架斗殴的“硬暴力”,还需关注“硬暴力”背后长期、潜移默化的诱因。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关注介入,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才能防止“小打小闹”变成极端事件。

  初中生教室打架致死 极端行为敲警钟

  “孩子才14岁,就在学校被同学打死,我们实在没法儿接受。”得知儿子徐某上学期间因打架死亡的消息,徐永军情绪很激动。

  河南夏邑县公安局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6月7日下午,商丘市夏邑县罗庄一中七年级2班正在上美术课,老师陈某让学生自习写作业,坐在班级最后一排的徐某与何某因为收交作业发生争执至厮打,老师陈某予以制止后,两学生随即坐好,约二十秒后徐某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日接诊医生、罗庄卫生院副院长陈向阳告诉记者,患者到医院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医院初步检查认为,可能由呼吸心跳骤停引起,但具体死因,还需法医对尸体解剖鉴定后确定。”

  徐某的班主任何美芝说,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确出乎意料,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难过,“连续好几天都上不好课,学生们情绪也都很低落。”

  这并不是校园极端暴力孤例。今年5月,江苏昆山4名女生因与2名女同学“有过节”,多次对2名女生实施殴打,并抢夺她们身上的现金财物等,4人因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2015年统计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中,造成人身伤害的暴力事件高达九成。专家指出,校园欺凌不只是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有些非肢体的欺凌对孩子伤害也很大。

  “校园欺凌行为并不鲜见,目前见诸网络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表示,很多欺凌行为都是家长或老师所不了解的,“它们可能发生在厕所、放学途中、操场一角等私下环境,教师也未必看得见。”

  “软欺凌”往往诱发“硬暴力” 积怨触发“引爆点”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校园极端暴力事件并非偶发。在“硬暴力”发生之前,往往有一段时期的矛盾积累期。一些小矛盾、小瓜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极端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教育专家介绍,“你撞了我一下”“我看你不顺眼”积怨久了,就会向导火索一样勾出他们内心的愤怒和冲动,而这些长期压抑的愤怒和冲动会使得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一些家长反映,面对校园欺凌行为,只要不发生极端暴力,往往处罚“绵软无力”。社会往往重视有身体伤害的校园“硬暴力”,但对存在的群体孤立、言语侮辱等“软欺凌”现象不关注。一些老师反映,尽管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但有的学生受到欺负不敢反映,事态扩大才被发现。

  少数校园欺凌事件,表面看是学生“日常摩擦”“有过节”,一伙人欺负一个人、个高的欺负个矮的、高年级欺负低年级,严重的侮辱伤害事件背后,更应关注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对校园施暴者有的处罚过轻,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表示,校园欺凌多发生于中小学阶段,此时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较弱,他们有的就会寻找伙伴去欺负别人。偏激性个性、挫败感的累积以及群体行为中的责任扩散效应,是造成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谈到,校园欺凌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还会带来伤其自尊、挫其信心的心灵摧残。尤其是个别施暴者还把欺凌行为拍成图片、视频在网络传播,这种极端的“网络炫暴”现象,极易产生不良示范效应。

  加强心理法制教育 让学生珍惜自己尊重他人

  一些教育和心理学专家表示,各地在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中,不仅要重点关注少数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群体,更要关心多数长期受欺凌但不敢发声的孩子们。

  频发的校园欺凌反映出家庭、学校、网络多方面问题。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组调研数据,一些被告人自述不同程度受到网络媒体中暴力手段的不良暗示或影响。专家强调,当前极少数未成年人不懂法、不畏法现象需引起重视。

  据介绍,校园欺凌不仅出现在中国,也是世界性难题。日本政府2015年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在一项追踪调查中发现,近九成学生也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为完善道德教育,日本不少学校全面推进“珍爱生命的教育”工作。

  面对频发的校园暴力,国务院近日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李玫瑾建议,在校园设立“法制校长”,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开设了法制课堂,很多学生反映,“很喜欢上这些课”。

  “终结校园暴力,应进一步重视尊重生命的教育。”熊丙奇表示,学校应回归育人本质,真正让学生形成“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的健康心态。

上一篇:教育部等4部门:严查中小学乱收费等问题
下一篇:教育部:高校学生要警惕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