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特色”精准扶贫:去年约七万人摘掉“穷帽子”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经济建设 >
“甘南特色”精准扶贫:去年约七万人摘掉“穷帽子”

2015-09-24 08:55:34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丽娜
  “贫困的原因和种类各不一样,有因病致贫的,也有孩子上学、结婚、修房难的,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甘南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徐强说,甘南扶贫实行“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双联系”方式,有利于了解贫困家庭具体致贫的原因和脱贫的需求。
 
  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多年来,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符合藏区实际、富有鲜明特点的脱贫致富路子。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上,甘南州探索出五种模式,收效显著。
 
  精准扶贫,首要的便是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据悉,甘南州7县1市,农牧村人口55万,占全州总人口的75%。在精准识别上,甘南州完成了284个贫困村、3.9万户、17.1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了贫困户数据库和动态调整机制。截至去年底,全州贫困人口减少到10.4万人,约7万人摘掉了“穷帽子”。
 
  村户共享模式:贫困村和贫困户“双脱贫”
 
  甘南各县市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有机结合,村户并重,以村带户,在全面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村户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取得了贫困村和贫困户“双脱贫”的综合效应。
 
  片区治理模式:解决投入分散、效益不高问题
 
  甘南州按照全省“百片千村”扶贫工程总体部署,将全州划分为18个小片区,一次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分年推进,行业帮扶资金到片到村,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到人,做到了片区攻坚与精准到户的有机统一,有效解决了扶贫工作各自为阵、投入分散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例如,甘南州卓尼县,组织实施了“333”扶贫攻坚计划,将全县分为三个片区,利用三年时间,分“三步走”实现基本脱贫,已经实施过的东部片区总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百姓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合作社带动模式:扶贫资金入股,贫困户长期受益
 
  产业扶贫中,甘南州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将到户扶贫资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份整体投入合作社,并鼓励贫困户出资入股,开展联合集中经营,每个生产周期完成后派发红利,实现了扶贫资金滚动发展,贫困户长期受益。
 
  例如,甘南州玛曲县,将到户扶贫专项基金和每户5万元的双联贷款全部投入牧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每户每年可分得至少5000元的固定分红,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
 
  定点补缺模式:有效解决点状贫困问题
 
  在整村推进项目已经实现覆盖,但插花型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发展需求较大的区域,甘南州按照一家一户“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尊重百姓个人的发展意愿,灵活选择危房改造、特色种植养殖、个性化培训等扶贫项目,整乡整片开展有针对性地拾遗补缺,不仅调动了百姓参与扶贫攻坚行动的积极性,而且有效解决了点状贫困问题。
 
  土地流转模式:土地入股,多重受益
 
  在耕地和草场流转具有一定基础、农牧业产业化条件较好的地方,积极引导贫困百姓通过土地在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入股,并通过扶贫贴息贷款等措施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加以支持,走出了“能人带农户脱贫、农户促能人发展”的扶贫路子。
 
  例如,甘南州合作市洒洒村,贫困户将所有耕地流转到中药材生产合作社,又将到户扶贫资金在合作社入股,部分贫困户还到合作社打工,最终拿到入地租金、分红股金、打工薪酬三分受益。

上一篇:梁平:1.8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当老板
下一篇:丹东棚改项目10月开工2178户居民将有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