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防拐 是赞还是踩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资讯 > 评论 >
互联网防拐 是赞还是踩

2015-11-23 14:20:5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念

  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往往伴随风险,只有“规范”二字,才能使新技术走上正轨,走好求新与求稳的平衡木

  连日来,“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上线”的消息在朋友圈转疯了:给孩子建档后,一旦孩子走失,家长就可以在微信上一键扩散信息,发动周围的用户一起搜寻。这在人父人母听来,自然是极好的。

  前后脚的工夫,另一篇文章也火了起来,内容却是在呼吁爸妈们暂时不使用该平台,首先要弄清:运营该平台的基金一方是否权威?家长提交的隐私信息能否得到保护?

  一方面有人力挺,一方面有人拍砖,这事儿到底该咋看?

  首先,“互联网+找孩子”,思路是没错的,平台也是可以有的。从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热映,到“人贩子应否一律判死刑”在网上掀起讨论,都说明,拐卖儿童问题早已成为社会痛点,亟待有效的治理办法。

  以往孩子走丢了,家长就只有疾呼、广播、报警这几招,效果也未必理想。错过了黄金时间而仍未找到孩子的话,难免就得天南海北地跑、街头巷尾地找,日复一日地贴广告、发帖子。

  有了“互联网+”“大数据”概念下的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家长便不再孤立无援,而是可以在第一时间调动身边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提供给他们影音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搜寻的效率与寻获的几率。这种基于无数双“鹰眼”的“天网”,理论上说,能震慑不法分子,防拐于未然。

  设想虽是好的,但“好经”会不会被念歪呢?这样的质疑,也可以有。毕竟,相较国外业已成熟的此类平台,我们的平台才刚刚启动,相关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被质疑资质不够格、隐私难保证,说明还有增强信任的空间。运营者有必要进一步说明与承诺,完善管理并接受监督。主管信息安全的部门也要加强关注,未雨绸缪,让公众吃下定心丸。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站到新技术的巨人之肩上,将更有助于解决顽固的老问题。但也应看到,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往往伴随风险,当发展遇上风险,因噎废食不足取,米里掺沙亦要不得。只有“规范”二字,才能使新技术走上正轨,解决求新与求稳的两难困境。

  值得欣慰的是,质疑方与被质疑方已在进行沟通,公众也可一览双方观点,自行评判或跟帖发声。“互联网+找孩子”,最终能否成为有益的实践,我们正在观察着、期待着。

上一篇:人民时评:用什么消解公众“养老焦虑”
下一篇:惩治校园暴力 法律如何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