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人民劳动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 中国人权网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层论坛 > 2006年—2010年 >
保障人民劳动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2014-06-10 14:08:48   来源:《中国人权年鉴》   

保障人民劳动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

(2007年6月)

  记者:请问,怎样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再就业形势?中国政府将重点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促进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

  田成平: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重大的民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近几年来,政府就业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本届政府将就业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二是从2002年开始制定实施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并不断加以扩展、调整、充实和更新,政策效力和作用日益显现。三是通过实施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四是形成了一套财政投入增加、部门相互配合、上下统一行动的工作机制,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落实政策、推进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压力仍然较大。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新增就业的压力不断加大。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今年将达到495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体制转轨遗留的就业问题仍很突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的任务繁重,部分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中国尚有1亿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四是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同时存在,使中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未遇到过的。

  第三,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就业问题。重点采取以下6条措施:一是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有序转移。二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面贯彻落实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妥善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重点做好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三是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行为。做好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四是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五是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动再就业培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六是加强失业调控。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减少失业,特别是控制和规范规模裁员,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努力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记者:目前,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部分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中国政府将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田成平:中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职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但随着所有制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近年来在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立法工作。争取《劳动合同法》早日颁布。二是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3年行动计划。从2006年开始,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所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目标,规范劳动合同内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三是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从2007年起,用人单位招用职工,都要将用工情况及劳动合同的情况,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四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工行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世界和谐需要宗教对话
下一篇:发挥民政重要基础作用 维护和发展人民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