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方友是村里最早的林下大棚养鸡专业户。中国网肖冰摄
位于长丰县中东部的造甲乡宋岗村和李杨村,曾是扶贫开发重点村,2008年实施合肥市首批整村推进项目以来,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在全县农村地区达到小康水平。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宋岗村实行的林下养鸡产业及李杨村发展的大棚草莓产业,是安徽省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作用,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省内43个县(市、区)的2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养、加等项目起到的效果。
李方友:林下大棚养鸡年收入11万
造甲乡宋岗村的李方友是村里最早的林下大棚养鸡专业户。2005年以前,他家7口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微薄的种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日子过得十分紧吧。
2003年,李方友自己创业,在村里建了两个300平米的大棚养肉鸭,但由于缺乏饲养技术和资金,加上市场路子不宽,导致养鸭收入较低,养了两年,投入了2万元资金几乎血本无归。
2005年,李方友通过调查研究,认准了林下养殖的前景,决定发展林下养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促使他和合肥立华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作,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农户前期需要8万元的启动资金,村委会担保帮助李方友借了4万元,又通过银行信用担保贷款6万元,银行利息由扶贫办承担。很快,李方友在自己承包的10亩林地下安营扎寨,饲养雪山肉鸡。通过不懈努力,李方友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目前,李方友建了两个养鸡大棚,每年出栏雪山肉鸡60240只左右,仅此一项,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850元,而每年养殖纯收入达11万元。
郭同丰:小草莓成就的大产业
李杨村的郭同丰家有5口人,在2004年以前,全家辛辛苦苦一年累到头的传统种植,除去肥料、农药、种子和机械费用,家庭劳力不算工资,年收入不足4000元。用贫穷落后来形容当时的现状,毫不夸张。
2004年起,在水湖镇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郭同丰种植草莓尝到了甜头,第二年他承包了郭圩组的200亩土地,动员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户和自己一起种草莓,当年除去个人留下30亩土地种植钢架大棚草莓外,其余土地租给了其他20个农户种植钢架大棚草莓,当年200亩土地效益大增,每亩纯收入12000元,同样的土地,亩收入差异之大,让周围的群众惊叹不异,自此,种植草莓让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周边的农户也纷纷向他取经,跟着他学种起了草莓。
目前,该村草莓种植面积达3000亩,草莓亩均收入达到15000元。从事草莓种植的农户有7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
随着草莓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2008年李扬村成立了勤丰果蔬专业合作社,2009年李扬村成立了扶贫互助社,采取“互助社+合作社”模式,推进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目前互助资金总规模达46万元,参加入社农户119户,每户可借5000至10000元,资金可周转12个月;同时,参加互助社的社员在银行贷款或社内借款的农户均能享受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补助,几年来该村农户享受贴息资金达18万元。
昔日的草房、瓦房变成了漂亮的楼房,小草莓成了农民致富的大产业,过去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争先恐后回到家乡租地种起了草莓。

李方友在鸡棚里照看鸡苗。中国网肖冰摄

造甲乡宋岗村村内一景 中国网肖冰摄

郭同丰从2004年开始种植草莓。中国网肖冰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