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君拥: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中国实践的人权理论研究》介评

2024-04-24 10:15:43来源:中国新闻发布作者:肖君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基于中国实践的人权理论研究》图书封面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 | 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中国实践的人权理论研究》介评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人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新时代中国实现人权的手段和制度更为丰富和多元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寻找到了兼具法治保障和政治保障的新型体制。这种多元路径和随之提高的人权保障能力,根植于一套不同于西方人权观的人权理念,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样需要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南开大学常健教授领衔撰著的《基于中国实践的人权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恰恰回答了人权现代化的时代之问,将人权理论学理化和体系化。在本书中,作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实践的调查研究,对人权的关系结构进行了深刻探讨,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结构理论;同时,将中国人权现代化的政治话语、制度话语和政策话语转化为人权学术话语,形成观点明确、层次有序、论证严谨、前后贯通的人权理论,这样的体系化创新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实际上,本书的创见恰恰也说明了人权的建构过程本身就极具复杂性。笔者认为,该理论突破了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视域局限,可以更充分地解释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而中国人权发展实践也证明了书中发展权、生存权、参与权、自由权、平等权这五类权利的有序、协调和全面保障对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发问:新时代中国的人权结构体系呈现何种形态?

本书以一个视野开阔、立论有据的长镜头进行盛大开场,为读者揭示了人权理论发展的宏大进程和严密逻辑。《基于中国实践的人权理论研究》的核心发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理论,将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人权的总目标,重新建构人权的结构体系。那么如何建构呢?其中,“人权结构观”是本书作者的重要发明。

作者给出的“人权结构观”呈“十”字形态。竖向来说,“人权结构观”将发展权作为人权中的目的性权利,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人的发展,是指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为了实现作为目的性的发展权,一方面需要将生存权作为基础性的权利;另一方面,需要将参与权作为手段性权利。横向来说,以参与权为核心,将自由权作为条件性权利,将平等权作为约束性权利,只有自主的参与才能保障自由的发展,只有平等的参与才能保障所有主体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自由主义人权理论扮演着主导范式的角色,其影响力不容忽视。但作者却没有囿于思想禁锢,而是敏锐地指出:在学理研究的舞台上,我们理应重视不同范式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只有思想的激烈碰撞,才能充分激发人权理论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这一前瞻性认识,值得肯定和赞赏。

作者以历史社会学的视角,用准确的差异性发问,对人权理论研究范式进行了结构性的剖析和历时性建构过程的描述,然后纲举目张地梳理出了七对人权理论研究范式竞争与转换的简史,充分揭示了人权理论发展的多元动态进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高度评价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权理论的创新探索和贡献。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结构理论,正是紧密结合中国实践智慧而生的原创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人权理论的狭隘视野,将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核心价值追求,充分展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可以说,作者在吸收和延续人权理论研究前人积累的同时,也为人权理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竖向建构:人权发展的“全链条”

当今世界,人权内容多样化,涵盖范围广泛化,各项人权相互联系、紧密依存,构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构建人权理论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中,本书提出了以发展权为目标、以生存权为基础、以参与权为手段的全链条人权理论。这一理论深深根植于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深度阐释了人权文明的中国形态。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中提出:“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人应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作者认为,发展权的主体是人,它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集体的权利,它既涉及当代人类,也关乎后代人类。发展权的目标是通过参与、推动和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来实现人的全方位发展。作者对发展权概念的解释,既符合国际人权法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人权理论的特色,突出了发展权的全面性、平等性和协调性,为理解发展权的内涵和外延厘定了清晰的基础。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近代中国史不就是在民族危亡、民权危机和民生凋敝中揭开序幕的吗?中国近现代的民族危亡也表现为惊涛骇浪的人权灾难:当国家的和平发展权荡然无存时,人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又如何能岿然独存?所以,在建党之初,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和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就是一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发展的历程。

本书指出,发展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发展,它是目的性人权。作者对发展权的地位、形式和功能的论证,既体现了发展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也揭示了发展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理解发展权在人权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和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同时,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以人为导向的人权理论的实践范例和发展前景,为理解发展权的实践和前景提供了一个新的启发视角,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人们才能有余力去追求其他方面的精神需求。本书指出,实现发展权的基础条件就是要保障生存权。生存权是一种基础性权利,它是主体享有其他人权的前提条件。生存权的保障不仅要求国家尊重和保护人的生存,而且要求国家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自2009年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接续制定和实施四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制度现代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协调统一,促进人权保障和全面发展。事实上,我国对于人权保障所作的努力远不止于此。本书中,作者从八个方面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生命权、健康权、生存权、基本生活水准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健康环境权等的保障。

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参与是必要的手段,也是必须要走的路径。本书从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理论的视角,对参与权的内涵、特征、价值、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参与权不仅是指公民通过国家创造的合法途径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还是指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以自主、平等、合作的方式,参与决策、管理、监督、评估、享受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权利。参与权是一个权利群,包含一系列权利,如选举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受教育权、文化权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国都有权利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保障公民参与权在人权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既是一种程序性权利,也是一种实质性权利;既是一种个人性权利,也是一种集体性权利。国家和政府是保障参与权的责任主体,他们应当尊重、保护和促进参与权的实现,为人民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和条件,消除参与的障碍和不公平,保障参与的质量和效益。本书所提出的深化改革拓宽参与权的空间的建议,为保障经济参与权、政治参与权、文化参与权、社会参与权开创了崭新的实现路径,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

横向搭建:人权拓展的“二重奏”

参与权的保障,需要的不只是创造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还需要两个条件在特定情境下的匹配,其中包含作为条件的自主原则和自由权利,及作为约束性原则和权利的平等。

人权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我们既不能脱离国情谈人权,也不能超越阶段发展人权。现在我国面临人口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短板亟须补齐等实际问题,人权拓展就需要我们有一套能够统筹兼顾、整体部署、系统落实、协同推进的重点方案。本书也适时提出了涵盖深化改革拓宽自主和自由参与的空间、深化改革消除平等参与的结构性障碍的一体机制。

自由权是人权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人对自主和自由的追求,是人权的基本条件和目标。本书从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理论的视角,对自由权的内涵、分类、价值、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自由权是指人在各个领域和层面,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选择和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目标的权利。自由权包含一系列权利,如经济参与自由、政治参与自由、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等。本书中,作者阐述了自由权的价值和意义,参与权和自由权的实现都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参与权和自由权的实现都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自主性、创造性、社会性、民主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自由权的实现还可以增强人的尊严感、自信心、责任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素养,也可以反过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而要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凝聚,另一重维度就是使全国人民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我们一直致力于在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解决好我国人权主体的均衡性和协调性问题,确保全国人民的人权获得整体性改善,让所有主体普遍共享人权,不让一个人落下。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定群体重点关注,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追求平等,以及一种动态的平衡。

平等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要求,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权利,不仅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规范。平等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有关权利的原则。

作者从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理论的视角,对“平等”这一重要的人权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展示了平等的概念、特征、内容、结构、保障等方面,为理解和实现平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聚焦: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

一个现代化国家应是人权现代化的国家,一个现代化强国应是人权得到充分保障的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我们的人权目标最终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也自然就要落脚到法律保障与政策保障上来。

人权和法治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书从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理论的视角,对人权法治保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极具参考价值。

确认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主要任务。对于人权保障,就是要“依法推进、协调推进、务实推进、平衡推进、合力推进、智慧推进”。依法推进,就是要建构科学权威公正的法治轨道,将人权事业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稳定持续的规则。其蕴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推进中国人民人权的法治保障;二是要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来与国际人权接轨。

人权的法治化是指人权的理念、原则、内容、标准、机制等在法律的形式、程序、实施、监督、救济等方面得到体现和保障,是指人权的实现和保障依靠法律的力量和规范,是指人权的理论和实践与法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促进。人权的法治化是人权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权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人权实践保障的有效手段,是人权国际合作的共同基础。

同时,本书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政治保障。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尊重人权、呵护人权,更加捍卫人权、保障人权。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反贫困、反腐败等方面,中国共产党都在为实现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自由权和平等权作出不懈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与人权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上;二是在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上;三是在人民至上的执政道路上;四是在创造了人类人权史上全面推进人权发展奇迹的执政成就上。

本书中,作者从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法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方面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和重要贡献,并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角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人权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权的实现和发展,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党的领导的纯洁性和效能性。作者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证党始终成为人民的忠诚代表和可靠依靠,推动人权事业不断发展。同时,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党的建设和人权保障提供有力的保障。

此外,本书还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参与权利、法治权利和发展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本书结尾部分,从人权的本质、特征和原则出发,总结了人权间关系的平衡与发展趋势,为人权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作者认为,人权是一种多元、复杂、动态的社会关系,各类人权间存在着结构关系,包括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关系、参与权与自由权的关系、自由平等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等。要实现人权的平衡,需要遵循人权的普遍性、相对性、不可分割性、平等性、互动性、动态性等原则,处理好人权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协调好人权的国内实现和国际实现,平衡好人权的当代享有和代际享有。

本书还从人权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出发,探讨了人权的国内实现和国际实现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以及人权的当代享有和代际享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作者还预测了后小康时代中国人权发展的趋势,认为战略重心将向促进发展权倾斜,工作重心将更着重于参与权保障,权利平衡将适当弥补在消极自由和形式平等方面的不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全面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国人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基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自由权和平等权。中国人权发展的主要挑战和困难是来自国内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以及来自国际的人权政治化、双重标准、干涉主权。作者认为,中国人权发展的根本对策和措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结构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坚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利共享为原则,坚持以尊重、保护、促进人权为宗旨,为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和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读完常健教授等所撰《基于中国实践的人权理论研究》一书,引发了笔者长久的思考体悟。可以这样评价:该书系统透彻、视野开阔,兼具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作者放眼全球、守正创新,深刻洞察人权发展的世界潮流,充分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优秀人权文明的思想内核,精准分析其局限与不足,通过理论创新超越前人。期待该人权理论能够以其充分的预见力、强大的说服力、强劲的解释力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推动人权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肖君拥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权教育培训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