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以全球发展促进全球人权进步

2024-03-28 15:56:56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作者:李云龙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以全球发展促进全球人权进步

(中国)李云龙

自从《世界人权宣言》通过以来,促进人权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然而,在如何推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人权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的路径。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张通过推广西方自由、民主实现人权,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主张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促进人权。两种不同人权路径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权观,实际成效也有着显著差别。西方人权路径未能明显改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权状况,“发展促人权”的路径则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

一、西方人权路径的失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权挑战

长期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直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千方百计诱导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人权模式。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其在舆论传播、教育学术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向发展中国家灌输西方人权观念,宣称西方人权是世界上最好的社会形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广泛渗透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社会,大量资助发展中国家认同西方人权理念的组织和个人,有针对性地传授反政府宣传、组织和行动技术,帮助他们进行反政府抗议和游行示威,以便最终实现政府更替。美国和西方国家政府公开干涉别国内政,进行人权外交,把人权同援助挂钩,胁迫其他国家改变国内人权政策,同时煽动、策划和支持颜色革命,公开支持反政府暴力活动,不许政府使用武力维持秩序。对于拒绝接受美国和西方人权模式的国家,美国和西方国家就祭出各种制裁和胁迫手段,逼迫这些国家按照西方要求改变国内政策。美国和西方国家一再以人权为由对其他国家使用武力,侵占别国领土,推翻别国合法政府,扶植服膺西方自由民主人权观念的政府上台。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西方独霸世界,加速输出西方人权。一时之间,西方人权模式成为样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西方人权路径。但是,西方人权的支配地位并没有带来全球人权状况的明显改善。除了美国和西方国家本身的人权状况不断恶化外,大多数采纳西方人权路径的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也没有明显改善,有些甚至出现倒退。西方人权路径的失败导致全球人权发展缓慢,人权问题严重。第一,生存权问题严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0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最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8%。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每天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有7亿人,极端贫困率10%。在47个最不发达国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全球营养不足人口增至7.68亿人,全球营养不足发生率上升至9.9%,其中最不发达国家营养不足发生率高达23.1%。第二,受教育权、健康权及妇女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在低收入国家中,6-11岁儿童失学率达到19%,15-17岁青少年失学率高达61%。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仍在使用未经改善的卫生设施,9亿多人只能随地便溺。大量人口没有享受到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每年有数百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低收入国家人均预期寿命比高收入国家少10岁以上。2019年,最不发达国家有33.5%的工薪阶层女性身陷贫困。新冠疫情以来,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加剧,女性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减少。第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没有充分实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国内冲突、种族和民族矛盾,法治不完善,公民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得不到有效保障。战争、暴力和迫害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2021 年底,难民数量达到8930万,比10年前翻了一番还多。尽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实行选举,但并没有实现有效的公民政治参与,大多数人被排斥在政治过程之外,没有享受到直接或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二、发展促人权:新的人权路径

冷战结束后,中国是少数明确拒绝采纳西方人权路径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以发展促人权的新路径。中国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中国人权的关键。发展是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中国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共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官员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各项工作都自觉地配合经济发展这个大局,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从而实现了4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增至827122亿元,增加了200多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5元增至59660元,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全面发展,人权保障水平达到历史新高。中国人权实践证明,以发展促人权是可行的人权路径,发展对于人权至关重要。

第一,发展是所有人权的基础。人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同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人权观念逐渐形成,并在二十世纪以后成为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人类普遍价值。一个国家,只有在现代化有了相当进展、实现了一定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后,人权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的社会,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人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权保障创造必要条件,是实现高水平人权保障的前提。发展对保护和促进人权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促进人权是发展的目的,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发生的自然过程。当然,尽管一般说来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权保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经济社会发展不会自动带来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社会有了相当发展之后,政府和社会还要做许多努力,才能切实提高人权保障水平。

第二,发展直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主要是国家和社会为个人提供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支持,本质上是一种国家福利或社会福利,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许多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人人都有免受饥饿的权利。但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谷物等农产品产量很低,食品供应不足,即使实行绝对平均的配给制度,也无法保证所有人都不挨饿。一个国家,只有首先生产出足够多的食品,然后才有可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分配给需要的人。同样,人人都有享受适当生活水准的权利,包括衣着、住房、医疗和其他社会服务。可是,实现这些权利需要庞大的资金。建造住房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市场的兴衰甚至可以成为经济景气与否的标志。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很多人只能在茅草屋中躲避风雨。只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才有能力为国民提供充足的现代住宅,即有卫生、取暖等配套生活设施的住房。医疗和教育也是如此。在经济落后、民众普遍贫困的情况下,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才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权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为了能够分配,首先要创造出可以分配的资源。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习近平说:“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受教育权、健康权、文化权、生活保障权等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所以,发展既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前提,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直接实现。

第三,发展间接促进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政治发展,政治发展促进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础,而政治发展是公民政治权利实现的条件。政治发展包括建立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国家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等。经济社会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政治发展,才能实现民主、法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政治发展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基础。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建立以后,公民政治权利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的国家,不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无法充分发展,公民政治权利也难以有效保障。

三、全球发展倡议开辟全球人权发展光明前景

“以发展促人权”的人权路径取得巨大成功,同西方人权路径的全面失败形成鲜明对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评价中国走出的人权路径,承认这条新的人权路径对于全球人权进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权进步的积极意义,要求各国走发展促人权的道路。这条新的人权路径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019年7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一届会议通过“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的决议,明确肯定发展对实现人权的重要作用, 要求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消除贫困,让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惠及各国人民,以更好享有人权和实现性别平等。

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系统阐述了发展促人权的完整方案。第一,发展优先。国际社会应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发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二,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需要作为发展目标,在发展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护和促进人权,特别是包括妇女、儿童、弱势群体的权利。第三,普惠包容。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各国全面、平等、公平的发展,促进发展权。第四,实现绿色发展。第五,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等领域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有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全球发展倡议瞄准全球人权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根本性解决办法,对推动发展中国家人权进步有重要意义。

中国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着力促进全球人权。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宣布,中国将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将基金规模从30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并将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中国将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数字时代互联互通等八个领域与国际合作伙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32项务实合作,包括成立全球减贫与发展伙伴联盟,建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促进减贫经验分享,推动减贫国际合作,开展发展经验交流系列对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研修研讨名额,到2030年向发展中国家派遣5000名中国医疗队队员等。

在2022年9月举行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实施全球发展倡议合作的七项新举措,并发布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首批50个项目涵盖全球发展倡议八个领域内容,对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权保障极有帮助。例如,“改善柬埔寨最脆弱社区儿童的教育、健康、营养水平以及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尼泊尔微笑儿童项目,向加德满都等地区3600名社区贫困儿童发放餐食”等项目可以立即减缓相关人员的贫困和饥饿状况,“促进非洲区域和国家政策框架同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合”项目可以帮助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19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发展,“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第三期技术援助项目”和“向斐济紧急提供硫酸铵化肥援助项目”帮助斐济的减贫和粮食安全。

同“一带一路”建设一样,全球发展倡议已经成为推动发展和促进人权的重要国际平台。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全球发展倡议双边合作文件,实施了100多个早期收获项目,使60多个发展中国家受益。由中国政府捐助成立的联合国和平与发展信托基金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载体,该基金设立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子基金已为48个联合国项目提供了6140万美元的资金,惠及广大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发展促人权”的人权路径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支持。全球发展倡议扎实推进发展,有效促进人权,必将为发展中国家人权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李云龙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