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出版物>《人权》杂志

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会议综述

来源:《人权》2023年第6期作者:谭堾垿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内容提要: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共促世界人权事业更好发展,2023年9月20日,“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集中讨论了文明交流互鉴与现代人权理念的发展、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数字时代的人权文明演进等议题。本次会议所达成的共识主要包括:一是与会各国嘉宾高度赞赏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中国为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作出的贡献;二是与会各国嘉宾普遍认为应摒弃“西方中心论”,超越“文化优越感”,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促进人权文明交流互鉴,为人权文明多样性注入新动力;三是重申人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应秉持开放的心态来讨论人权的发展,共同推进世界的人权进步。

  关键词:中欧人权研讨会  现代化  人权文明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数字人权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每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不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模式也各不相同。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但是,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便需要架起人权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
   
  中欧人权研讨会创立于2015年,是中欧在人权领域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学术平台。由于疫情原因,中断了一次,今年是第八届。经过几年来中欧各界的共同努力,中欧人权研讨会已成为中欧双方围绕人权议题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增进彼此理解、推进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这对于中欧达成人权领域的共识、架起文明共荣之桥有着重要意义。2023年9月20日,“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与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意大利中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研讨会聚焦“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现代人权理念的发展、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数字时代的人权文明演进等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意大利、希腊、英国、美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保加利亚等15国的人权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议会议员、政党与社会组织代表等130余人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交流,达成了系列共识。

  一、嘉宾高度赞赏中国的人权理念、成就和世界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不能脱离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空谈人权。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白玛赤林发表致辞指出,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以发展促人权,平等共享人权,良法善治保障人权,协调推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表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统筹协调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在人权发展现代化和多样性方面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唐献文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影响着中国的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通往共同发展和繁荣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主旨发言环节,挪威弗洛恩市前市长、保守党议员、易知基金会创始人索尔·维斯特比从文化角度来分析中西方对人权认知的差异,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建立在家庭结构之上,儒家思想的孝道原则深深根植在人们的文化基因中,在这种文化中,通常把集体看得比个人更重要。同时,他以一个汉字“安”举例称,中国很多城市名都有“安”字,意味着“家中的和平”,“安”字上面的“宀”代表着“一个屋顶”,下面的“女”代表“妇女”,所以(中国人希望的)和平是在各家各户中存在着的。

  中国将人民的人权置于核心地位。瑞士共产党总书记马西米利亚诺·阿伊强调,发展人权的最佳方式就是帮助数百万人摆脱贫困,中国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国际法研究所前所长法比奥·马塞利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使命,中国最终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意大利前司法部长、罗马大学法学院院长奥利维耶罗·迪利贝托认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中国的基本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制度独立设为一编,是重大创新。

  二、人权不应成为攻击、打压、抹黑他国的政治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都有权利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保障人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事业。实现全球人权治理需要各国密切合作、携手共进。各国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开展交流,以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但遗憾的是,人权沦为美西方打压他国的政治武器。

  人权不应成为政治打压的工具,更不应成为干涉内政的借口。英国工党议会上议院议员戴维逊勋爵表示,“相互尊重”是人权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际关系紧张时刻,有人试图将人权讨论“武器化”,声称“某一方未能维护人权”,实则是为了攻击对方地位,或是为实施制裁进行辩护。法比奥·马塞利指出,当今多极化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成为遏制他国发展的手段和工具。

  西方人权理念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波兰媒体协会主席、华沙商会主席马雷克·特拉奇克表示,在某些地方,政府告知民众唯一可接受的国家管理制度是西方世界的制度,其他制度已不再被接受,然而无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人们依然是相同的,都是追求自己、家人、朋友等幸福的人类。

  人权不存在唯一标准,更不应当是西方标准。捷克左翼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扬·坎贝尔表示,中国关于人权的讨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出现和发展,这表明人权概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不应该也不能认为某些国家的人权标准和模式是唯一正确的,要求所有国家都遵守。马西米利亚诺·阿伊强调,人权不仅指的是个人政治权利,还包括居住权、教育权、健康权等,它不应成为西方宣传的工具,用于贬低不遵循自由主义模式的政府。

  三、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现代人权文明进步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与其他文明一样,人权文明也存在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是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基础。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丰富发展人权文明多样性、推动完善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次研讨会第三个重点就在于文明交流互鉴与现代人权理念的发展。

  (一)促进文化交流,凝聚人权共识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凝聚人权共识、推动人权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意大利《人权》杂志主编马泰奥·卡波内利指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现代与传统相互磨合的社会,各国是按照不同的人权观构建的,我们需要整合不同层面的各类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更好地实现国际上的人权共识。罗马大学多梅尼科·乌尔斯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促进跨国文化交流等方式,对最低限度的人权达成共识,更好地实现人权文明互鉴。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教授在闭幕式总结发言时指出,人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人权文明要进步,人类文明也要进步。不同的人权文明要在交流互鉴过程中达成新的共识。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赵树坤教授认为,人权的发展过程中要去追溯、发现人的本体,人应该是大写的人,强调人的情感本质。我们要重新发现现代人权概念的情感之维,重新调动起来每一个人情感内在的共感,从而寻求一种更加广泛的共识。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彼特·赫尔曼教授指出,认识现代化的多样性是人权共识的基础。

  (二)开展平等对话,推动人权发展

  在平等沟通对话中推动人权文明交流互鉴。奥利维耶罗·迪利贝托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积极搭建沟通的桥梁而非筑墙,期盼中欧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共同的合作目标。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人权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学西渐”,对欧洲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助力了欧洲人权学说的创立。反过来,欧洲人权学说“西学东渐”,也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资源实现自我突破,萌发了中国的人权理念。马雷克·特拉奇克指出,面对当前的危机,更加重要的是建立互相理解的对话平台并发出各类倡议,通过集体行动,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一个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王彬教授认为,中西容隐权的暗合说明,应抛弃人权观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基于共通的人性,通过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中的人权共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指出,中国在意识形态、自由理念等多个领域与西方及国际社会的其他误解展开平等论辩,更富有底气地阐释中国人权对世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样是人权文明互鉴中必不可少的路径。

  (三)加强国际合作,共促人权进步

  加强国际发展合作,推动人权事业发展。拉普拉塔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指出,中国在人权发展中主要依靠法治路径对人权进行保障,而法治路径要兼顾到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的融合,在国内、国际法律文化的互动演进过程中实现一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人权进步。中央党校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峰教授指出,人权在对外关系中不是被用来作为对抗的工具,而是用来作为国家合作与互鉴的道德平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追求普遍人权的价值共同体,也是化解利益冲突、追求共同利益的利益共同体。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追求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贯穿人类历史发展始终。不同国家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走着不尽相同的现代化道路。因此,本次研讨会第四个重点就在于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了人权文明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鲁广锦教授指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化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化的应有之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正是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创造了人权文明新样态,丰富发展了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吉林大学法学院姚璐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多次提到人民,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取代“以资为本”“以物为本”的常规现代化道路,从底层逻辑的维度上变革了现代人权保障的基础,从“人民人权”的角度对现代人权理念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苏发祥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互尊、互信、互赏、互鉴的人权理念,对当今中国以及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

  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眼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依据。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周露露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劳动者主体性;保障劳动者权益,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惠茹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治发展百年历程,实现了对西方民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达璐博士指出,现代化国家的衡量标准应当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和人的现代化等六个方面,据此标准对中国现代化水平进行衡量,一方面可以得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长足进步。

  (三)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世界法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时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聚焦人的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构成包括推进中国式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法治宣传现代化;其世界意义体现在价值目标、历史叙事、话语表达等方面。

  (四)全球发展倡议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

  全球发展倡议总结和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更重要贡献。在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欧盟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罗伯特·沃克看来,中国关于发展和全球治理的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直接和公平地惠及每个国家和个人。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更有效的多边机制和更积极的地区合作。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廖予含博士指出,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旨在促进平等和平衡的全球发展结构,主张以人为本,以发展促进人权。同时,该倡议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认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应该包容各种形式的文明。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妇女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妇女的贡献。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熊芸萱博士讨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解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凝练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思路,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诸多领域提供全新视角。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谭堾垿博士指出,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应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青春动力。中国青年愿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一些国家未能处理好生产与生态关系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我们,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共性。因此,本次研讨会第五个重点就在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山东大学法学院王德志教授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世界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的和平发展道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中央民族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蒋佳妮副教授指出,中国经验表明,“生态共生”的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为促进全球人权文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婉琳教授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维度来分析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她指出,新时代的环境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展现了中国发展新一代人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立场,同时是一项内生于环境法治实践的新兴权利。

  (二)现代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颖侠副教授指出,为落实“双碳”目标,2022年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适应、市场和金融等行业领域,密集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各地陆续制定实施落实双碳目标的地方性政策,大力推动环境权保障取得新进展。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认为,当前人类文明面临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退化等多重风险,人类应该致力于构建一个“共同面向未来的全球社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真诚深入的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全球责任”,不能仅关注个体的权利。

  安全与和平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意大利民主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席主席米歇拉·阿里卡莱指出,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议题,要在可持续性发展之下来保证安全与和平,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会使安全面临威胁。

  积极推进新人文精神建设,促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新闻发布研究中心主任胡雅娟指出,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需要始终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战略高度,践行新人文精神,引导、规范人类活动,积极构建应对全球性风险的可行方案,以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多元主体对于环境权的保障发挥重要作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郭淼副教授强调,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个体等多元行动者共建、共享、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是中国保障环境权的有益经验。

  六、数字时代人权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正迈进一个以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社会。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也使得人权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因此,促进数字时代的人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讨会第六个重点就在于数字时代的人权文明演进。

  (一)数字时代更好助力人权保障

  数字时代背景下科技更好地助力人权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教授指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改革和人权保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助力各项人权实现,科技有利于人权监督,科技能够有力促进人权治理。罗马律师联合会理事长文彻恩佐·科米认为,在从事律师业务过程当中,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便利性。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延平教授指出,在司法领域,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权司法保障技术与方案,这为现代司法文明和人权司法保障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二)数字时代的人权挑战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数字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权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葡萄牙国际人权观察站主席顾问玛丽亚·路易斯·弗朗西斯科指出,通过数字手段侵犯人权的现象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常见。塞尔维亚前进党诺维萨德市委会委员、塞团结基金副主任格拉迪米尔·班科维奇指出,在数字时代,我们都面临着一个挑战,那就是设定清晰的界限,即互联网上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以及人类自由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彭艺璇博士研究生指出,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报告,互联网平台至少对于以下人权存在潜在威胁:生命权和人身安全、隐私权、言论表达自由、参政权、工作权。

  (三)数字时代人权保障的路径

  人们享受着数字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等的同时,人权也面临着新的危机,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马长山教授指出,数字人权主要是指基于数字身份和数字生活享有的人的权利,是第四代人权,要认真对待数字人权,保护数字人权,实现包容共享的数字化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全球数字化秩序。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刘志强教授认为,数字时代的人权保护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理念类型,分别是:协调型、合成型和复合型人权保障模式。无论是哪一种人权保护模式,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即以人权为基石,以人性为根基,才能在数字时代更好地维护好人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护航数字人权。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张新平副教授指出,数字人权是数字时代衍生的新型权利,需强调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数字社会各类新型权利保护问题,推进中国式人权事业现代化。以合作促进数字时代的人权保障。格拉迪米尔·班科维奇指出,在数字时代,保护人权需要司法机关、媒体、公众、互联网专家、学校和家庭的日常合作。

  数字时代尤其要注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主体性。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郑戈教授指出,数字时代的人权,我们应当确保在人机交互的总体环境中保障人的尊严和自主性,集中体现在“人在回路”原则,其实质是为了确保在自动化决策过程中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的尊重。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何晓斌博士指出,通过数字生存权实现数字公民身份的自主决定,通过数字人格权实现数字公民身份的内在独立,通过数字自由权保持数字公民身份的开放性,成为数字人权塑造数字公民身份的主要方式。

  结语

  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可逆转,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可以选择。人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只是存在不同的人权发展路径。但非常遗憾的是,人权却成了一些国家攻击、打压、抹黑他国的政治武器。人权不应当被这样利用,而应成为共谋国际合作的桥梁。我们应在认同彼此价值的基础上,以相互尊重的姿态交流、讨论人权问题。今天,我们在罗马召开以“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为主题的“中欧人权研讨会”正当其时。

  从本次会议的各方代表发言和论文中可以归纳出如下三点重要共识:

  第一,与会各国嘉宾高度评价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中国为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作出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创造了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

  第二,与会各国嘉宾普遍认为应摒弃“西方中心论”,超越“文化优越感”,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促进人权文明交流互鉴,为人权文明多样性注入新动力。人权文明具有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面对东西方人权文明的差异,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中,应摒弃意识形态偏见,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充分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交流互鉴;平等和谦虚地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维护人权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对推动人权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人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应秉持开放的心态来讨论人权的发展,共同推进世界的人权进步。人权对话是国际人权合作的重要形式,目的是增进各国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人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特定文化相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了人们对于人权概念的理解。在承认尊重文明和不同文化的基础之上,求同存异,寻找一个共同的合作目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标准或人权模式,但可以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从而共同推进世界的人权进步。

  (谭堾垿,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Abstract:Modernization is the common pursuit of the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Human rights are the achievements and symbols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On September 20,2023,the 2023 China-Europe Seminar on Human Rights was held in Rome,the capital of Italy.Under the theme of“Moderniz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Human Rights Among Civilizations”,the seminar focused on discussing topics such as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man right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and the free and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of every pers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digital age.Based on the speeches and papers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ll parties at the event,three points of consensus can be summarized:First,the participant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spoke highly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by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and fully recognized Chin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global human rights cause;Second,the participants from all countries agre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discard the concept of“Western-centrism”,transcend the mindset of“cultural superiority”,promote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human rights civilization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and inject new impetus into the diversity of human rights civilizations;Third,participants reaffirmed that human rights represent an open concept,and that we shoul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with an open mind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rights in the world.

Keywords:China-Europe Seminar on Human Rights;Modernization;Diversity of Human Rights Civilizations;Sustainable Development;Digital Human Rights

  (责任编辑  叶传星)

打印|